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IL-6,sIL-2R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6
作者
张国利
张剑白
蒋丽鑫
机构
[1]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儿科
关键词
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特发性; 白介素-6; 受体,白介素2,可溶性; 儿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25.5 [小儿血液及淋巴系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202 ;
摘要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ELISA)定量测定方法检测37例ITP患儿和20例正常健康儿童血清中IL-6、sIL-2R水平,同时对其中25例ITP患儿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b(IgG、IgA、IgM)的定性测定,并对ITP患儿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血清IL-6、sIL-2R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ITP患儿血清IL-6、sIL-2R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TP患儿治疗前血清IL-6、sIL-2R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后(P<0.01);ITP患儿重度出血组血清IL-6、sIL-2R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出血组(P<0.05);25例ITP患儿测定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G、PAIgM),全阳性9例,阳性率36%(9/25),ITP患儿血小板相关抗体全阳性组血清IL-6、sIL-2R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全阳性组(P<0.05);ITP患儿治疗前血清IL-6、sIL-2R水平与血小板数均呈负相关(r=-0.802,P<0.01;r=-0.700,P<0.01),IL-6与sIL-2R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592,P<0.01)。结论IL-6、sIL-2R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其水平高低随病情轻重、病程而变化,进一步说明除体液免疫以外,细胞免疫也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486 / 48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病毒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机制 [J].
刘卓刚 ;
臧师竹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2, (03) :138-139
[2]   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的变化 [J].
陈其 ;
褚茂平 ;
吴蓉洲 ;
张园海 ;
项如莲 .
中华儿科杂志, 2001, (04) :56-57
[3]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 科学出版社 , 张之南, 2007
[4]   Pathophysiology of platelet destruction in immune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McFarland, J .
BLOOD REVIEWS, 2002, 16 (0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