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穿越对流层顶质量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7
作者
王卫国 [1 ]
樊雯璇 [1 ]
金建德 [2 ]
孙绩华 [3 ]
谢应齐 [1 ]
袁敏 [4 ]
王颢樾 [1 ]
刘晓璐 [1 ]
机构
[1] 不详
[2]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
[3] 不详
[4] 贵州省贵阳市气象局
[5] 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6]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
关键词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 对流层顶; 穿越对流层顶质量通量;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4 [大气环流];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958—2001年44年的ECMWF再分析值资料,采用Euler算法的Wei诊断模型,计算估计了全球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通量(cross-tropopause flux,即CTF),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全球CTF的空间分布呈纬向型,且基本与全球经向环流相配合,其中对流层顶断裂带中向下的通量形势较复杂,南半球通量交换的空间变化较均匀,北半球有多峰结构的空间变化,东亚在全球的CTF中有重要作用。(2)南北半球热带对流层顶纬向平均向上的净通量极值分别在5°S为0.873×10-4kg.m-2.s-1和10°N为0.155×10-3kg.m-2.s-1;极地对流层顶向上和向下的通量极值对应在62.5°S为0.510×10-3kg.m-2.s-1,75°S是-0.365×10-3kg.m-2.s-1,55°N为0.257×10-3kg.m-2.s-1,75°N是-0.234×10-3kg.m-2.s-1,两极向上的通量极值在87.5°S为0.355×10-3kg.m-2.s-1,90°N为0.300×10-3kg.m-2.s-1;对流层顶断裂带中向下的净通量极值在35°S是-0.416×10-3kg.m-2.s-1,35°N为-0.333×10-3kg.m-2.s-1。(3)全球的净通量变化出现非对称性的季节波动,南半球和北半球净通量的季节与年际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全球极地对流层顶控制区域的半球年平均质量交换量为-3.55×108Tg.a-1。(4)全球平均的CTF有显著的QBO特征,南北半球的年代际变化明显,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出现了质量通量振幅的异常突变现象。
引用
收藏
页码:910 / 92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全球平流层-对流层之间臭氧通量的时空演变研究 [J].
王卫国 ;
樊雯璇 ;
吴涧 ;
谢应齐 ;
袁敏 ;
陈新梅 ;
杨茜 ;
王颢樾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6) :1595-1607
[2]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交换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J].
陈洪滨 ;
卞建春 ;
吕达仁 .
大气科学, 2006, (05) :813-820
[3]   中国平流层CH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 [J].
郑彬 ;
施春华 ;
陈月娟 .
高原气象 , 2006, (04) :609-615
[4]   平流层臭氧纬向分布季节变化和行星波的关系 [J].
郑彬 ;
陈月娟 ;
施春华 .
高原气象 , 2006, (03) :366-374
[5]   全球对流层顶气压场和温度场的时空演变结构特征 [J].
王卫国 ;
樊雯璇 ;
吴涧 ;
孙绩华 ;
袁敏 ;
杨茜 ;
王颢樾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2) :127-135+177
[6]   青藏高原上空氮氧化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臭氧的关系 [J].
李庆 ;
陈月娟 ;
施春华 ;
周任君 .
高原气象, 2005, (06) :935-940
[7]   中国及邻近地区污染排放对对流层臭氧变化与辐射影响的研究 [J].
王卫国 ;
吴涧 ;
刘红年 ;
郭世昌 ;
陈新梅 ;
罗燕 .
大气科学, 2005, (05) :734-746
[8]   从HALOE资料看青藏高原上空HCl分布及其与O3的关系 [J].
陈月娟 ;
施春华 .
高原气象, 2005, (01) :1-8
[9]   中国西南上空大气臭氧垂直分布的结构特征 [J].
王卫国 ;
罗燕 ;
陈鲁言 ;
陈尊裕 ;
吴涧 ;
陈新梅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4) :315-319
[10]   2000年北半球平流层、对流层质量交换的季节变化 [J].
杨健 ;
吕达仁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4, (02) :294-30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