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黄壤茶园不同培肥模式的土壤理化效应

被引:15
作者
王利民
林新坚
黄东风
李卫华
邱孝煊
机构
[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培肥模式; 红黄壤;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D O I
10.13759/j.cnki.dlxb.2012.01.015
中图分类号
S571.1 [茶];
学科分类号
0902 ; 090203 ;
摘要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闽东地区红黄壤茶园不施肥(CK)、全量化肥(C)、(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C1/2O1/2)、全量有机肥(O)、(全量化肥+豆科绿肥)(CL)及(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C1/2O1/2L)等6种不同培肥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CK模式相比,其他模式均能一定程度上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其中,处理O和C1/2O1/2L的改良效益相对较佳,砂粒(0.05 mm<D≤2.0 mm)含量分别比CK降低了15.05%、20.44%,粉粒(0.002 mm<D≤0.05 mm)含量分别增加了24.33%、33.21%,黏粒(D<0.002 mm)含量分别增加了17.98%、24.42%;含水量分别增加了25.50%、40.79%,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227.84%、129.26%;阳离子交换量(CEC)分别增加了44.48%、29.62%;有机质、全N、水解N、有效P、速效K质量分数,CEC,土壤含水量与极粗砂粒、粗砂粒和中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粉砂粒和黏粒含量均呈正相关(R0.05=0.468,n=18)。这表明O或C1/2O1/2L培肥模式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水肥状况。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57+65 +6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土壤物理学.[M].邵明安; 王全九; 黄明斌;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土壤学.[M].林大仪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  
选择性抑菌剂对添加稻草红壤旱土团聚体磷素微生物转化的影响.[J].丁龙君;肖和艾;吴金水;葛体达;.应用生态学报.2010, 07
[4]   氮钾肥对磷在红壤肥际微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 [J].
杜振宇 ;
周健民 ;
王火焰 ;
陈小琴 ;
杜昌文 ;
王清华 .
土壤学报, 2010, 47 (03) :497-502
[5]   温州稻田耕层土壤机械组成与理化性状的相关研究附视频 [J].
潘琇 ;
王亮 ;
谢拾冰 ;
宋建利 .
浙江农业科学, 2009, (06) :1194-1197
[6]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机械组成和速效养分影响分析 [J].
邹诚 ;
徐福利 ;
闫亚丹 .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12) :424-427
[7]   不同轮作方式下高原山地红壤肥力变化特征 [J].
官会林 ;
段庆钟 ;
沈有信 .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5) :116-121
[8]   西双版纳不同林分土壤机械组成及其肥力比较 [J].
唐炎林 ;
邓晓保 ;
李玉武 ;
张顺宾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7, (01) :70-75
[9]   生物有机肥料对红松育苗地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J].
李玉文 ;
周北羽 ;
马凤鸣 ;
倪宏伟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5, (05) :49-50
[10]   福建省山地水土流失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J].
王维明 ;
林敬兰 ;
陈文祥 ;
吴清泉 .
中国水土保持, 2005, (07) :28-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