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湖南省耕地数量变化与城市化进程相互关系探讨
被引:7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史常亮
机构
:
[1]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来源
:
湖南商学院学报
|
2010年
/ 17卷
/ 06期
关键词
:
城市化;
耕地资源;
协调发展;
湖南省;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F323.211 [];
F299.2 [中国];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
0903 ;
0701 ;
070104 ;
摘要
:
采用湖南省1997~2007年的耕地面积数据,分析湖南省耕地资源变化及城市化发展过程,并借鉴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模型,计算了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的协调度。结果表明,湖南省耕地资源数量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呈现出类似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形变动关系;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数量协调度呈阶段性分布,总体呈现出"基本协调—不协调—较协调"的演进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5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1979—2006年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分析[J]. 王厚军,李小玉,张祖陆,何兴元,陈玮,陈延斌,胡建波.应用生态学报. 2008(12)
[2]
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
曾科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奥体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奥体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曾科军
陈逸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奥体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陈逸
高中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奥体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高中贵
彭补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奥体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彭补拙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6,
(06)
: 58
-
61
[3]
安徽沿江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宗尧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桂山
[J].
资源科学,
2006,
(06)
: 91
-
96
[4]
大都市边缘区域耕地数量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动力机制——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
唐常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唐常春
陈烈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陈烈
魏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魏成
[J].
资源科学,
2006,
(05)
: 43
-
49
[5]
陇东黄土高原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因子分析
张希彪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陇东学院生命科学系
陇东学院生命科学系
张希彪
上官周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陇东学院生命科学系
上官周平
[J].
水土保持通报,
2006,
(04)
: 16
-
20+81
[6]
中国耕地资源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策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其国
周生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周生路
吴绍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吴绍华
任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任奎
[J].
土壤学报,
2006,
(04)
: 662
-
672
[7]
淮南市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分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何蓓蓓
刘友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刘友兆
董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淮南市国土资源局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董荣
[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3)
: 440
-
444
[8]
山东省耕地资源态势分析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孔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孔伟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欧名豪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04)
: 44
-
48
[9]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赵翠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赵翠薇
濮励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濮励杰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02)
: 169
-
173
[10]
陕西省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书转
赵先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赵先贵
[J].
干旱区研究,
2006,
(01)
: 139
-
143
←
1
2
3
→
共 23 条
[1]
1979—2006年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分析[J]. 王厚军,李小玉,张祖陆,何兴元,陈玮,陈延斌,胡建波.应用生态学报. 2008(12)
[2]
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
曾科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奥体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南京奥体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曾科军
陈逸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奥体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陈逸
高中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奥体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高中贵
彭补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奥体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彭补拙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6,
(06)
: 58
-
61
[3]
安徽沿江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宗尧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桂山
[J].
资源科学,
2006,
(06)
: 91
-
96
[4]
大都市边缘区域耕地数量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动力机制——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
唐常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唐常春
陈烈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陈烈
魏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魏成
[J].
资源科学,
2006,
(05)
: 43
-
49
[5]
陇东黄土高原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因子分析
张希彪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陇东学院生命科学系
陇东学院生命科学系
张希彪
上官周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陇东学院生命科学系
上官周平
[J].
水土保持通报,
2006,
(04)
: 16
-
20+81
[6]
中国耕地资源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策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其国
周生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周生路
吴绍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吴绍华
任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任奎
[J].
土壤学报,
2006,
(04)
: 662
-
672
[7]
淮南市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分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何蓓蓓
刘友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刘友兆
董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淮南市国土资源局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董荣
[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3)
: 440
-
444
[8]
山东省耕地资源态势分析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孔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孔伟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欧名豪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04)
: 44
-
48
[9]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赵翠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赵翠薇
濮励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濮励杰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02)
: 169
-
173
[10]
陕西省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书转
赵先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赵先贵
[J].
干旱区研究,
2006,
(01)
: 139
-
143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