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斑点叶变异研究进展

被引:24
作者
黄奇娜 [1 ,2 ]
杨杨 [1 ,2 ]
施勇烽 [1 ]
陈洁 [1 ]
吴建利 [1 ]
机构
[1] 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水稻改良中心
[2] 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水稻; 斑点叶; 诱变; 抗病性; 程序性细胞死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5.11 [稻病虫害];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大多数水稻斑点叶突变体是研究稻瘟病抗性、白叶枯病抗性以及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机理的理想材料。已经阐明了49份水稻斑点叶突变体的遗传模式,并成功克隆分离了若干斑点叶基因。综述了这些突变体的来源、遗传模式、基因定位和克隆,基因的功能以及它们对水稻主要病害的反应。
引用
收藏
页码:108 / 11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一个水稻T-DNA插入类病斑突变体的初步研究 [J].
陈健 ;
赵增琳 ;
张世宏 ;
潘洪玉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02) :133-137+145
[2]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初步研究 [J].
郝中娜 ;
张红志 ;
陶荣祥 .
核农学报, 2007, (04) :328-332
[3]   水稻抗稻瘟病菌防卫反应的细胞学分析与防卫基因表达 [J].
王忠华 ;
林卉 ;
Barbara VALENT ;
JNeil RUTGER ;
贾育林 .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04) :335-340
[4]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lmm1的诱发与初步分析 [J].
王忠华 ;
贾育林 .
核农学报, 2006, (04) :255-258
[5]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lrd40的抗病性与细胞学分析 [J].
王建军 ;
朱旭东 ;
王林友 ;
张利华 ;
薛庆中 ;
何祖华 .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02) :111-116
[6]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生理与遗传分析 [J].
王建军 ;
朱旭东 ;
王林友 ;
张利华 ;
薛庆中 ;
何祖华 .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2004, (03) :331-338
[7]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lmi的鉴定及其基因定位 [J].
刘道峰 ;
程祝宽 ;
刘国庆 ;
刘国振 ;
王赟 ;
赵显峰 ;
朱立煌 .
科学通报, 2003, (08) :831-835
[8]  
SPL28 encodes a clathrin‐associated adaptor protein complex 1, medium subunit μ1 (AP1M1) and is responsible for spotted leaf and early senescence in rice (Oryza sativa)[J] . YongliQiao,WenzhuJiang,JooHyunLee,BongSooPark,Min‐SeonChoi,RihuaPiao,Mi‐OkWoo,Jae‐HwanRoh,LongzhiHan,Nam‐ChonPaek,Hak SooSeo,Hee‐JongKoh.New Phytologist . 2009 (1)
[9]   Isolation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Spotted leaf 18 mutant by modified activation-tagging in rice [J].
Mori, Masaki ;
Tomita, Chikako ;
Sugimoto, Kazuhiko ;
Hasegawa, Morifumi ;
Hayashi, Nagao ;
Dubouzet, Joseph G. ;
Ochiai, Hirokazu ;
Sekimoto, Hitoshi ;
Hirochika, Hirohiko ;
Kikuchi, Shoshi .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07, 63 (06) :847-860
[10]   Chemical- and irradiation-induced mutants of indica rice IR64 for forward and reverse genetics [J].
Wu, JL ;
Wu, CJ ;
Lei, CL ;
Baraoidan, M ;
Bordeos, A ;
Madamba, MRS ;
Ramos-Pamplona, M ;
Mauleon, R ;
Portugal, A ;
Ulat, VJ ;
Bruskiewich, R ;
Wang, GL ;
Leach, J ;
Khush, G ;
Leung, H .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05, 59 (01) :8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