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4
作者
杨艳杰 [1 ]
张媛媛 [2 ]
乔正学 [1 ]
邱晓惠 [1 ]
杨秀贤 [1 ]
王琳 [1 ]
机构
[1]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
[2] 浙江省宁波市康宁医院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地震灾区; 青少年; 社会支持; 应付方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395.6 [心理卫生];
学科分类号
100205 ;
摘要
目的了解社会支持和应付方式与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发生的关系,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四川省汶川地震5个月后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四川省都江堰市都江堰中学抽取的472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地震灾区高中生PTSD检出率为46.61%,其中男生和女生检出率分别为43.93%和48.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SD阳性与阴性症状学生比较,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因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决问题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客观支持与闯入、高警觉因子和事件影响量表(IES)总分均呈负相关(P<0.05);解决问题与高警觉因子呈负相关(P<0.05);求助与闯入因子和IES总分均呈负相关(P<0.05),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与回避、闯入、高警觉因子和IES总分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应用成熟的应付方式和良好的社会支持可提高地震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PTSD的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855 / 856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地震灾区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共病 [J].
何树德 .
中国公共卫生 , 2010, (06) :719-720
[2]   地震灾区居民创伤应激障碍调查 [J].
王波 ;
王安辉 ;
承海 ;
肖丹 ;
尼春萍 ;
邵中军 ;
柯涛 ;
姜建辉 ;
闫永平 .
中国公共卫生 , 2009, (09) :1067-1068
[3]   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J].
郭素然 ;
辛自强 ;
耿柳娜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01) :15-17
[4]   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年龄性别差异 [J].
刘贤臣 ;
杨杰 ;
唐茂芹 ;
彭秀桂 ;
胡蕾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7, (01) :32-35
[5]   Screening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mong refugees in Stockholm [J].
Söndergaard, HP ;
Ekblad, S ;
Theorell, T .
NORDIC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3, 57 (03) :18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