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制度创新主体的比较及西部制度创新主体定位

被引:11
作者
严汉平
白永秀
机构
[1]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西安
关键词
制度创新; 创新主体; 宏观主体; 中观主体; 微观主体;
D O I
10.19361/j.er.2007.02.007
中图分类号
F091.349 [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现代制度学派)];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020102 ;
摘要
制度创新主体可以分为三种,即宏观主体、中观主体以及微观主体。通过对不同制度创新主体进行比较分析,各种制度创新主体在制度创新时各有利弊,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制度创新的第一主体应有所不同。在西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及不同资源配置方式下,制度创新主体的角色定位不同,在启动期,宏观主体应作为制度创新的第一主体;在开发期,中观主体应作为制度创新的第一主体;在发展期,微观主体应作为制度创新的第一主体。现阶段,西部地方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第一主体最具有比较优势。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因分析 [J].
傅大友 ;
芮国强 .
江海学刊, 2003, (04) :92-98+206
[2]   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及其战略主体演化的研究 [J].
王益谊 ;
席酉民 ;
梁磊 .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3, (03) :8-12
[3]   温州民间商会:一个制度分析学的视角 [J].
陈剩勇 ;
马斌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03) :139-147
[4]   论作为制度变迁的西部大开发 [J].
陈健生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6) :30-34
[5]   西部地区制度供给的“稀缺性”研究 [J].
范如国 .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3) :305-311
[6]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制度变迁 [J].
史晋川 ;
谢瑞平 .
学术月刊, 2002, (05) :49-55
[7]   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利弊分析 [J].
陈天祥 .
天津社会科学, 2002, (02) :75-80
[8]   西部大开发中的体制创新 [J].
白永秀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1) :9-15
[9]   论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变迁方式划分标准 [J].
史晋川 ;
沈国兵 .
经济学家, 2002, (01) :41-46
[10]   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制度因素分析 [J].
王燕梅 .
经济科学, 2001, (03)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