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及其层序地层学特征

被引:27
作者
张桂甲,李从先
机构
[1]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
关键词
钱塘江河口湾,下切河谷体系,河床相砂砾层,初始海侵面,最大海侵面;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1995.04.006
中图分类号
P539.2 [层序地层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钱塘江口是世界著名的强潮型河口湾。平面上呈典型的喇叭状,具明显的三分性:上部的正常河流段、中部的河口湾漏斗、下部的口门带。据沉积作用和沉积相组合,钱塘江河口湾的形成及其发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末次冰期(20000-15000aB,R)──下切河谷形成;(2)冰后期早期海侵(15000-7500aB,P.)─-河口湾充填;(3)最大海侵(7500-6000aB.P.)──海湾形成;(4)海面相对稳定期(6000aB.P.至今)──河口湾发育。其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海退-海侵进积旋回沉积层序。下切河谷底部的厚度异常的河床相砂砾层,从形成阶段上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是河流下切的滞留沉积,晚期是基面抬升河流加积作用形成,它们的界限即为初次海泛面。加积作用形成的河床相砂砾层,有别于滞留沉积作用形成的河床相砂砾层,前者具加积副层序组合、向上变细的正粒序,且形成的地质年代较晚。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68
页数:12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