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中朝准地台原生金矿铅同位素特征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被引:11
作者
:
马振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马振东
机构
:
来源
:
地球科学
|
1988年
/ 04期
关键词
:
中朝准地台;
金矿床;
铅同位素;
成矿时代;
构造环境;
找矿模式;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本文研究了中朝准地台原生金矿床各类地质体铅同位素组成特征,认为中朝准地台构造环境的演化趋势是从活动带到稳定克拉通又到活化克拉通;与此同时,由于构造环境的缘故,金的演化历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金矿源层的形成(37~20亿年),二是金的活化与成矿作用(1.8~1.0亿年);并初次确立了在准地台上寻找同类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即:太古代变质岩系(金源)—中生代花岗岩浆作用(金的活化、转移、富集)—含金构造裂隙(金的集中、沉淀、成矿)。
引用
收藏
页码:395 / 40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小秦岭金矿田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J].
王亨治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省地矿局
王亨治
.
矿床地质,
1987,
(01)
:57
-67
[2]
应用蚀变矿物测定胶东金矿的成矿年龄
[J].
骆万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骆万成
;
伍勤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伍勤生
.
矿产与地质,
1987,
(01)
:78
-82
[3]
中朝准地台太古界中金矿成矿问题
[J].
秦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秦鼐
;
林宝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林宝钦
;
母瑞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母瑞身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6,
(03)
:101
-114
[4]
论胶东半岛西北部胶东群地层、金的矿源层和金矿床的层控性质
[J].
杨士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冶金部山东地质勘探公司第三地质勘探队
杨士望
.
地质找矿论丛,
1986,
(02)
:1
-12
[5]
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特征与中国大陆地壳的演化
[J].
陈毓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陈毓蔚
;
朱炳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朱炳泉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4,
(03)
:269
-277
[6]
全国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汇编[M]. 地质出版社 , 叶伯丹编, 1986
←
1
→
共 6 条
[1]
小秦岭金矿田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J].
王亨治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省地矿局
王亨治
.
矿床地质,
1987,
(01)
:57
-67
[2]
应用蚀变矿物测定胶东金矿的成矿年龄
[J].
骆万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骆万成
;
伍勤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伍勤生
.
矿产与地质,
1987,
(01)
:78
-82
[3]
中朝准地台太古界中金矿成矿问题
[J].
秦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秦鼐
;
林宝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林宝钦
;
母瑞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母瑞身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6,
(03)
:101
-114
[4]
论胶东半岛西北部胶东群地层、金的矿源层和金矿床的层控性质
[J].
杨士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冶金部山东地质勘探公司第三地质勘探队
杨士望
.
地质找矿论丛,
1986,
(02)
:1
-12
[5]
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特征与中国大陆地壳的演化
[J].
陈毓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陈毓蔚
;
朱炳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朱炳泉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4,
(03)
:269
-277
[6]
全国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汇编[M]. 地质出版社 , 叶伯丹编, 198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