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地震探测揭示的华北及东北地区莫霍面深度

被引:43
作者
熊小松 [1 ,2 ]
高锐 [1 ,2 ]
张兴洲 [3 ]
李秋生 [1 ,2 ]
侯贺晟 [1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岩石圈中心
[2] 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3]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中国华北及东北地区; 深地震探测; 莫霍面深度; 太平洋构造运动; 地球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31.4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该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内蒙褶皱带内,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渤海湾盆地。东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大兴安岭地区,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依兰-伊通断裂带内;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为一重要的莫霍面陡变带,其西侧的莫霍面一般大于40km,东侧的莫霍面一般小于36km,郯庐断裂带及其北延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内,莫霍面沿线均有隆起,但幅度不一。渤海湾盆地及方正断陷(位于依兰-伊通断裂带内)莫霍面上隆显著,敦密断裂带有莫霍错断现象;在出露古老结晶基底岩石的块体内,其莫霍面深度要深于相邻盆地;莫霍面在太行及燕山山前深度明显加大。这些特征说明华北及东北地区拼合到一起后共同经历了太平洋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大兴安岭-太行山梯度带限定了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范围,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俯冲的前缘可能位于太行山以东,郯庐断裂带以西。
引用
收藏
页码:46 / 5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51 条
[1]   深地震探测揭示的西北地区莫霍面深度 [J].
熊小松 ;
高锐 ;
李秋生 ;
王海燕 ;
侯贺晟 .
地球学报, 2010, 31 (01) :23-31
[2]   深地震探测揭示的华南地区莫霍面深度 [J].
熊小松 ;
高锐 ;
李秋生 ;
卢占武 ;
王海燕 ;
李文辉 ;
管烨 .
地球学报, 2009, 30 (06) :774-786
[3]   由地震探测揭示的青藏高原莫霍面深度 [J].
高锐 ;
熊小松 ;
李秋生 ;
卢占武 .
地球学报, 2009, 30 (06) :761-773
[4]   北京地区地壳精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研究 [J].
刘保金 ;
胡平 ;
孟勇奇 ;
酆少英 ;
石金虎 ;
姬计法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9) :2264-2272
[5]   银川断陷盆地地壳结构与构造的地震学证据 [J].
方盛明 ;
赵成彬 ;
柴炽章 ;
刘保金 ;
酆少英 ;
刘明军 ;
雷启云 ;
刘皓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7) :1768-1775
[6]  
Moho Depth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Revealed by Seismic Probing[J]. 熊小松,高锐,李秋生,卢占武.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09(02)
[7]   首都圈地区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 [J].
王峻 ;
刘启元 ;
陈九辉 ;
李顺成 ;
郭飚 ;
李昱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1) :57-66
[8]   唐海—商都地震台阵剖面下方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研究 [J].
王未来 ;
吴建平 ;
房立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1) :81-89
[9]   武清—北京—赤城二维地壳结构和构造 [J].
王帅军 ;
张先康 ;
张成科 ;
王夫运 ;
赵金仁 ;
张建狮 ;
刘宝峰 ;
潘素珍 ;
盖玉杰 .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06) :1769-1777
[10]   大型花岗岩基形成和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滴水构造、钾质火山作用与地表地质过程 [J].
曾令森 ;
刘静 ;
Jason B Saleeby .
地质通报, 2006, (11) :1257-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