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铝尖晶石在自然界的发现

被引:7
作者
刘长龄
机构
[1] 冶金部天津地质研究院
关键词
高岭石; 热相变; 粘土矿物; 尖晶石; 宝石; 莫来石; 岛状硅酸盐矿物; 硅铝;
D O I
10.14062/j.issn.0454-5648.1985.02.011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粘土矿物高岭石在980℃左右放热反应的主要结晶相被G.W.Brindley(1959)确定为硅铝尖晶石(2Al2O3·3SiO2)。并指出硅铝尖晶石和γ-Al2O3的X射线数据很相似,若不作仔细测量易把它误认为是γ-Al2O3。F.C.Loughnan等(1981)研究Australia New South Wales高岭石硬质粘土因煤层自燃而受热,转变为莫来石与方石英,其低温带则产生变高岭石,并说这是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次。但他们却没有肯定硅铝尖晶石的生成。笔者于1982年与马晋屏、巴庆廉、井喜贵等同志在山西省河曲县公路边的上石炭统煤系地层中,发现因煤自燃而使炭质粘土有灼烧变白的现象。后来经笔者研究,肯定为炭质高岭石粘土因受煤自燃已煅烧至1000℃左右,即相当于高岭石放热峰附近所产生硅铝尖晶石的阶段。并与Brindley等的资料及有关高岭石放热峰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完全相符。 样品外观与用人工法,使高岭石粘土加热至1000℃左右时的物料一样,白色、松软有微孔隙、无滑感稍粗糙、易染手、光泽暗淡、无粘性。其X射线粉末照相(Jeney相机,10h)数据为:1.9573(?)宽(强);1.3919(?)宽(很强),1.140(?)宽(弱)。差热分析曲线与脱水曲线均呈直线状。化学分析结果与较纯的高岭石熟料很相似,杂质总含量4.69%,A/S=0.902。扫描电镜下多呈粒状结构及微细孔隙。红外吸
引用
收藏
页码:190 / 197
页数:8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