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视野下隐私保护机制的分歧与效果:以中德比较为例

被引:5
作者
朱晓峰
机构
[1]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隐私; 一般人格权; 具体人格权; 利益衡量; 损害赔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51.6 []; DD913 [];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各国就隐私在侵权法归入机制上的不同路径选择,可能导致大相径庭的司法实践效果。例如,在德国,隐私在私法领域主要是通过《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2款和经由第823条第1款"其他权利"发展出来的一般人格权规则进行保护。这种路径选择的优点在于,法律的确定性与法官个案中的自由裁量权可以得到较好平衡。而中国《侵权责任法》则通过具体人格权规则保护隐私,由于隐私内涵的不确定性,导致审理法院在个案的利益衡量中往往会选择性地遗忘立法中所确定的隐私的权利属性,从而使法律的确定性经常成为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牺牲品。对于选择此种路径的司法实践来讲,需要在隐私权的内部明确区分出适用具体权利规则和一般人格权规则的界限,从而协调法的确定性、可预见性以及法向社会生活适当开放的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37 / 14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民法[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王利明, 2010
[2]  
人格权法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王利明著, 2005
[3]  
Time,Inc.a New York Corporation,Appellant-Cross-Appellee,v.Neil Johnston,Appellee-Cross-Appellant. 448 F.2d 378 . 1971
[4]  
Spring v Guardian Assurance Plc. 2A.C296 . 1995
[5]   论德国法上的营业权规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
朱晓峰 .
政治与法律, 2016, (06) :19-29
[6]   隐私权内容探讨 [J].
王利明 .
浙江社会科学, 2007, (03) :57-63+79
[7]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 群众出版社 , 张新宝著, 2004
[8]  
清华法学[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许章润主编, 2003
[9]  
民法、侵权行为法[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王利明主编, 1993
[10]  
Thermo v.New England Newspaper Publishing Co. 306 Mass.54,57,27 N.E.2d 753 . 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