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煎煮过程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37
作者
陈东安 [1 ,2 ]
易进海 [1 ]
黄志芳 [1 ]
李晓亮 [3 ]
吴燕 [2 ]
机构
[1]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2] 成都中医药大学
[3] 泸州医学院
关键词
附子; 水煎; 酯型生物碱; 动态变化;
D O I
10.13422/j.cnki.syfjx.2011.03.028
中图分类号
R284.1 [化学分析与鉴定];
学科分类号
1008 ;
摘要
目的:研究附子煎煮过程中酯型生物碱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其含量变化与煎煮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clipse XDB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0.1 mol.L-1醋酸铵溶液(每1 000 mL加0.5 mL冰醋酸)为A相,乙腈-四氢呋喃(25∶15)为B相,梯度洗脱,测定生附子和白附片不同时间水煎液中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结果:生附子中双酯型生物碱水煎极不稳定,仅在0.5 h检测出次乌头碱;而白附片水煎液在10 h内均能检出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其含量逐渐降低,在4 h内可检出乌头碱。生附子水煎液中3种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在8 h达到峰值;而白附片水煎液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先增后减,约在3~5 h达到峰值,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在10 h内逐渐增大至峰值。结论:生附子和白附片煎煮过程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不同,总体趋势是双酯型生物碱转化为焦新乌头碱、焦乌头碱、焦次乌头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6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附子的毒性及临床应用浅析 [J].
骆梅娟 ;
周至安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6 (05) :512-514
[2]   附子中双酯型乌头碱类成分水解减毒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J].
洪波 ;
仇永清 .
分子科学学报, 2008, (03) :216-219
[3]   对附子毒性的再认识 [J].
陈学习 ;
彭成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06) :7-8
[4]   HPLC-MS~n法研究次乌头碱在水中的化学反应 [J].
郗瑞云 ;
刘永刚 ;
张宏桂 ;
乔延江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08) :539-542
[5]   HPLC分离测定四逆汤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及其6种水解产物 [J].
孙婷婷 ;
栾立标 .
中国中药杂志, 2006, (19) :1634-1638
[6]   HPLC测定附子及其炮制品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 [J].
刘芳 ;
于向红 ;
李飞 ;
谈钰元 ;
乔延江 .
中国中药杂志, 2006, (14) :1160-1162
[7]   急性乌头碱中毒导致的严重心律失常与休克(附四例报告) [J].
王育珊,任连荣,刘忠良,宋军 .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96, (05) :52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