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性及竞争参数计算

被引:32
作者
郑忠明
白培峰
陆开宏
金春华
张亮
机构
[1] 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四尾栅藻; 温度; 种间竞争; Lotka-Volterra模型; 竞争参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3 [环境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铜绿微囊(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四尾栅藻(Scendesmus quadricauda)分别在温度22℃、26℃和30℃下进行了纯培养和混合培养,实验结果显示温度对两种藻类的生长和竞争都有显著影响。微囊藻在22℃、26℃和30℃纯培养下的最大生物量及平均特定增长率(μ)分别为444、1180和998(×104cells/mL)及0.33、0.38和0.37/d,说明微囊藻在26℃和30℃下生长较好;混合培养下的最大生物量及平均特定增长率分别为270、778和647(×104cells/mL)及0.34、0.43和0.46/d,显示微囊藻在混合培养下受到了栅藻一定程度的竞争抑制。栅藻在22℃、26℃和30℃纯培养下的最大生物量及平均特定增长率分别为830、984和464(×104cells/mL)及0.36、0.34和0.32/d;混合培养下的最大生物及平均特定增长率分别为538、554和387(×104cells/mL)及0.43、0.40和0.39/d,说明栅藻在温度22℃、26℃下生长较好,混合培养下栅藻的生长受微囊藻影响较大。各温度下两种藻类的生长都可以用Logistic方程拟合。微囊藻对栅藻的抑制参数α分别为1.68(22℃)、0.65(26℃)和0.76(30℃),而栅藻对微囊藻的抑制参数β依次为0.43(22℃)、0.51(26℃)和0.25(30℃),三个温度下α均大于β,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微囊藻与栅藻在竞争过程中不仅表现为资源竞争,同时还存在着明显的他感作用,且可推测微囊藻对栅藻的他感作用大于栅藻对微囊藻的,且在22℃时为最大。
引用
收藏
页码:720 / 72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The effect of water treatmentprocesses on the removal of hepatotoxins from microcystis and os-cillatoria cyanobacteria:a laboratory study. Himberg K,Keijola AM,Hiisvirta L. Water Research . 1989
[2]  
Fluctuation in the abundance of a species consideredmathematically. Voltera V. Nature . 1926
[3]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oxicity of a cyanobacterium (Microcystis aeruginosa) under culture conditions. Watanabe M. F,Oishi 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 1985
[4]   三株铜绿微囊藻对外源无机碳利用的研究 [J].
徐涛 ;
宋立荣 .
水生生物学报, 2007, (02) :245-250
[5]   从光合作用特性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竞争优势 [J].
李小龙 ;
耿亚红 ;
李夜光 ;
胡鸿钧 .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6, (03) :225-230
[6]   不同氮、磷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光合及产毒的影响 [J].
张玮 ;
林一群 ;
郭定芳 ;
付君君 ;
赵以军 .
水生生物学报, 2006, (03) :318-322
[7]   不同扰动条件下微囊藻和栅藻竞争能力的比较 [J].
王珂 ;
逄勇 ;
高光 .
江苏环境科技, 2006, (02) :40-42
[8]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与三种丝状蓝藻间的相互作用 [J].
张婷 ;
宋立荣 .
湖泊科学, 2006, (02) :150-156
[9]   金鱼藻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 [J].
钱志萍 ;
冯燕 ;
孙莉 ;
徐倩文 ;
李文琦 ;
王全喜 .
植物研究, 2006, (01) :80-84
[10]   不同磷质量浓度体系中pH变化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竞争的影响 [J].
马祖友 ;
储昭升 ;
胡小贞 ;
金相灿 ;
张广军 .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05) :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