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32P、14C预测杂交稻产量的方法和效果
被引:3
作者
:
王永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王永锐
陈坤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陈坤朝
邓政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邓政寰
刘振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刘振声
机构
:
来源
: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
1990年
/ 02期
关键词
:
杂交稻;
稻穗;
同化物;
正相关;
水稻;
分孽;
谷产量;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正> Jones(美国,1926)首先报导水稻杂种优势,指出4个杂交组合的株高、茎数、穗长和谷产量等性状,比亲本有强优势。我国袁隆平1964年首先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1966年报道这些雄性不育株的性状,及后组织全国大协作,于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先育成强优势籼型杂交稻,对我国的粮食生产、水稻遗传育种和水稻高产的生理研究,在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中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引用
收藏
页码:148 / 155
页数:8
相关论文
未找到相关数据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