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主要间作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22
作者
刘天学 [1 ]
张绍芬 [1 ]
赵霞 [2 ]
李潮海 [1 ]
机构
[1]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2]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玉米; 间作; 生态区域;
D O I
10.15933/j.cnki.1004-3268.2008.05.011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S344.2 [间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随着我国耕作制度的变革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玉米间作模式也在发生着演变。为此综述了玉米间作增产的理论基础和适合我国不同生态区域的玉米主要间作模式,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1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大豆、玉米间作立体栽培新模式 [J].
刘秀莲 ;
王金辉 .
中国农技推广, 2006, (03) :26-27
[2]   不同青贮玉米品种与紫花苜蓿的间作效应 [J].
刘景辉 ;
曾昭海 ;
焦立新 ;
胡跃高 ;
王莹 ;
李海 .
作物学报, 2006, (01) :125-130
[3]   小麦花生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产量品质效益比较 [J].
王春丽 ;
李增嘉 .
耕作与栽培, 2005, (05) :11-12+18
[4]   小麦套种玉米间作大豆种植技术 [J].
周长安 ;
窦重兴 .
农业知识, 2005, (25) :21-21
[5]   蚕豆/玉米间作接种AM真菌与根瘤菌对其吸磷量的影响 [J].
李淑敏 ;
李隆 ;
张福锁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03) :136-139
[6]   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的营养作用 [J].
唐劲驰 ;
Ismael A.Mboreha ;
佘丽娜 ;
廖红 ;
陈怀珠 ;
孙祖东 ;
严小龙 .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06) :1196-1203
[7]   玉米黄姜间作效益高 [J].
张文广 .
北京农业, 2005, (06) :37-37
[8]   玉米间混作 增产又减灾 [J].
张三坤 ;
陈文平 .
河南农业, 2005, (06) :26-26
[9]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氮素养分吸收利用研究 [J].
李少明 ;
赵平 ;
范茂攀 ;
高世昌 ;
郑毅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05) :572-574
[10]   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初步研究 [J].
梁泉 ;
尹元萍 ;
杨通新 .
耕作与栽培, 2004, (05) :16-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