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翁浪地区蚀变岩型金矿床常量元素及稀土元素迁移规律研究

被引:10
作者
王睿 [1 ,2 ]
李霞 [1 ]
董成 [1 ]
金晓玲 [3 ]
刘柯 [1 ]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2]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3] 中国矿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常量元素; 稀土元素; 构造分带; 迁移规律; 翁浪金矿; 贵州省;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10.03.011
中图分类号
P618.51 [金];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根据野外对从江翁浪地区蚀变岩型金矿床内岩石变形特点的分析,在典型剖面中划分出了3个不同的构造变形带,即简单变形带(未蚀变带)、复杂透镜体带(强蚀变带)和叠加透镜体带(弱蚀变带)。不同构造带中Au的含量不同,其特点为:复杂透镜体带>叠加透镜体带>简单变形带,即Au在构造变形强烈的区域富集。对3个变形带内的常量元素迁移规律和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探讨:①常量元素的迁移规律明显,从叠加透镜体带和复杂透镜体带到简单变形带,明显带出的主要成分为SiO2、MnO、K2O、FeO、TiO2,说明引起蚀变的流体中富含SiO2、MnO等;而P2O5、Fe2O3、MgO、Na2O、CaO等成分明显带入,说明矿化作用导致P2O5、Fe2O3等向矿体迁移富集。②简单变形带的稀土元素总量高于叠加透镜体带和复杂透镜体带,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轻稀土元素富集。δEu都小于1以及δCe都大于1,说明该矿区的成矿环境为氧化性质环境。该矿床样品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图显示出,大部分矿体和围岩的曲线以及石英脉的曲线与辉绿岩的曲线基本相同,说明矿体的成矿物质大部分来源于深部;矿体与围岩有小部分曲线趋于相同,可认为矿体的成矿物质有小部分来自于围岩。最后,对金的富集机制进行了简要的论讨,认为元素在成矿过程中的迁移能力受到动力变形机制以及元素自身离子半径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489 / 50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从江翁浪地区蚀变岩型金矿构造变形及控矿规律研究.[D].王睿.贵州大学.2008, 02
[2]   黔东南金矿构造控矿与成矿模拟实验 [J].
吴学益 ;
卢焕章 ;
王中刚 ;
陈文益 ;
朱笑青 ;
胡瑞忠 .
矿物学报, 2009, 29 (02) :253-258
[3]   从江翁浪地区蚀变岩型金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J].
王睿 .
地球学报, 2009, 30 (01) :95-102
[4]   从江翁浪蚀变岩型金矿矿物特征初步研究 [J].
杨忠琴 ;
冯琳 ;
杨佰恒 ;
余大龙 .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7 (02) :1-5
[5]   贵州从江翁浪-陇雷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探讨附视频 [J].
李吉春 ;
杨光忠 ;
刘华明 ;
张明军 ;
赖银 .
贵州地质, 2007, (01) :27-31+46
[6]   黔东地区金矿床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J].
陶平 ;
王尚彦 ;
戴传固 ;
王敏 .
贵州地质, 2005, (04) :229-235
[7]   黔东南剪切带金矿的分布规律与成矿模式 [J].
杨光忠 .
贵州地质, 2005, (04) :236-241
[8]   贵州东南部的地质构造与金矿床的关系 [J].
卢焕章 ;
王中刚 ;
吴学益 ;
陈文益 ;
朱笑青 ;
郭迪江 ;
胡瑞忠 ;
MOUSSA Keita .
地质学报, 2005, (01) :98-105+150
[9]   黔东南地区金矿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J].
黎应书 ;
秦德先 ;
普传杰 ;
陈爱兵 ;
谈树成 ;
范柱国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4, (03) :5-8
[10]   贵州从江地区滑脱构造初步研究 [J].
刘灵 ;
王康年 ;
李吉春 ;
曾昭光 ;
张华 .
贵州地质, 2003, (03) :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