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及其保护

被引:43
作者
谢宗强
申国珍
周友兵
樊大勇
徐文婷
高贤明
杜彦君
熊高明
赵常明
祝燕
赖江山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山地垂直带谱; 落叶木本植物; 廊道–踏脚石–通道; 生物生态学过程; 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6 [保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90705 ;
摘要
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生态过程保护的最有效手段,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全球最具有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地。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以其丰富的动植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物生态过程,维持着北亚热带山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目前,尚缺乏对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全球突出普遍价值的深入研究和论证,仍不清楚其突出普遍价值及其在全球的代表性。本研究在收集整理神农架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基于对神农架地区长达近20年的调查研究和数据积累,依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从动植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生物群落及其生物生态学过程等方面,分析论证了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神农架保存了完好的原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典型代表并展示了北半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生态学过程,拥有北亚热带典型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在东方落叶林生物地理省具有唯一性和代表性;是温带植物区系分化、发展和集散的重要地区和世界上落叶木本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突出反映了北亚热带生物群落的生物进化与演替的进程;是众多古老孑遗物种的避难所,也是国际珍稀濒危物种和中国特有种的重要栖息地。研究结果表明,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类型、生物演化等方面为全球同纬度杰出代表。本研究明确了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全球背景下的突出普遍价值,为科学合理地监测和保护全球同纬度地区北亚热带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490 / 49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世界自然遗产既要加强保护也要适度利用 [J].
马克平 .
生物多样性, 2016, 24 (08) :861-862
[2]   中国自然保护区大观 [J].
秦卫华 ;
李中林 ;
王智 ;
钱者东 ;
周大庆 ;
张昊楠 ;
张建亮 .
生命世界, 2016, (05) :10-13
[3]   自然保护地绿色名录:内容、进展及为中国自然保护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J].
张琰 ;
刘静 ;
朱春全 .
生物多样性, 2015, 23 (04) :437-439
[4]  
Natural Heritage Value of Xinjiang Tianshan and Global Comparative Analysis[J]. Adayi Saiken.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2(02)
[5]   神农架海拔梯度上4种典型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循环动态 [J].
刘蕾 ;
申国珍 ;
陈芳清 ;
罗璐 ;
谢宗强 ;
喻杰 .
生态学报, 2012, 32 (07) :2142-2149
[6]   Does flagship species tourism benefit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in Shennongji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J].
Xiang ZuoFu ;
Yu Yang ;
Yang Mei ;
Yang JingYuan ;
Niao MingYao ;
Li Ming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 56 (24) :2553-2558
[7]   神农架海拔梯度上4种典型森林的土壤呼吸组分及其对温度的敏感性 [J].
罗璐 ;
申国珍 ;
谢宗强 ;
周利光 .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07) :722-730
[8]   神农架巴山冷杉天然林凋落量及养分特征 [J].
春敏莉 ;
谢宗强 ;
赵常明 ;
樊大勇 ;
徐新武 ;
平亮 .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 (03) :492-498
[9]   世界遗产“完整性”原则的再思考——基于《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4个概念的辨析 [J].
宋峰 ;
祝佳杰 ;
李雁飞 .
中国园林, 2009, 25 (05) :14-18
[10]  
Spore-pollen-climate factor transfer function and paleoenvironment reconstruction in Dajiuhu,Shennongjia,Central China[J]. ZHU Cheng 1 ,CHEN Xing 2 ,ZHANG GuangSheng 1 ,MA ChunMei 1 ,ZHU Qing 1 ,LI ZhongXuan 1 &XU WeiFeng 1 1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2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