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先天伏寒证理论内涵及其对临床指导意义
被引:27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黄永生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郭家娟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邓悦
任继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任继学
机构
:
[1]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来源
: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
2007年
/ 06期
关键词
:
冠心病;
伏邪;
先天伏寒;
D O I
:
10.13729/j.issn.1671-7813.2007.06.002
中图分类号
:
R221 [内经];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伏邪为病,其病理表现为病情重,病位深,病程长,具有反复发作,正气多虚、脏腑多损等特点,其本质是脾肾阳虚,寒伏于内,先天伏寒于肾是其病因所在。伏邪潜伏于人体正虚之处,待时而发,有外感、内伤、先天、后天之分。任继学教授"伏邪"理论,阐述了冠心病先天伏寒证的临床特征、病机演化及治疗方法。通过对门诊病人的回顾统计,提示:将伏寒病因理论运用于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 / 4
页数:2
相关论文
未找到相关数据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