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碳排放”网络的结构特征与传导路径研究

被引:23
作者
张同斌
孙静
机构
[1]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国际碳排放; 碳转移; 网络结构; 传导路径; 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
D O I
10.16538/j.cnki.jfe.2019.03.009
中图分类号
F746 [世界进出口贸易概况]; X196 [环境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 ; 0201 ; 020106 ;
摘要
文章基于国际投入产出数据构建"国际贸易-碳排放"矩阵,将网络分析方法与全球向量自回归方法相结合,充分捕捉国家间的经济贸易及碳排放联系,合理描述了国际碳排放关系的网络特征。研究结论为:发达经济体的点入度较大,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点出度较高,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承担了部分碳排放责任,这与国家间产品流动及其引发的碳转移方向一致,网络中心度的提升即国家间经济联系和生产环节增多会推动碳排放量增长。在中国碳排放波动的冲击来源中,除日本外的发达经济体和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呈现倒"U"形的正向冲击效应,新兴经济体经济产出对中国碳排放具有"U"形的负向冲击效应,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是导致代表性经济体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冲击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14 / 12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的竞争互补关系及动态变化——基于网络分析方法 [J].
李敬 ;
陈旎 ;
万广华 ;
陈澍 .
管理世界, 2017, (04) :10-19
[2]   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问题:一个文献综述 [J].
彭水军 ;
张文城 .
世界经济, 2016, 39 (02) :167-192
[3]   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基于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 [J].
王美昌 ;
徐康宁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 (11) :52-58
[4]   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研究 [J].
刘华军 ;
刘传明 ;
孙亚男 .
中国工业经济, 2015, (05) :83-95
[5]   中国经济增长对国际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动态影响——基于33个国家G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J].
张红 ;
李洋 ;
张洋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29 (01) :14-25+159
[6]   社会网络分析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进展 [J].
徐振宇 .
经济学动态, 2013, (10) :61-72
[7]   全球贸易隐含碳排放格局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J].
蒋雪梅 ;
刘轶芳 .
统计研究, 2013, 30 (09) :29-36
[8]   全球多区域CGE模型的构建及碳泄漏问题模拟分析 [J].
牛玉静 ;
陈文颖 ;
吴宗鑫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29 (11) :34-50
[9]   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J].
张延群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29 (04) :136-149
[10]   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 [J].
王文举 ;
向其凤 .
中国工业经济, 2011, (10) :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