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农业利用方式下湘南第四纪红壤的粘粒矿物学组成与表面电荷特性

被引:8
作者
陈铭
刘更另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北京
[2] 不详
[3] 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北京
[4] 中国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可变电荷土壤; 农业利用方式; 粘粒矿物组成; 表面电荷特性;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1997.02.004
中图分类号
S155 [土壤分类学、土壤类型];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和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农业利用方式对湘南第四纪红粘土及其发育土壤的粘粒矿物学组成和表面电荷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湘南第四纪红壤的粘粒矿物组成以高岭石为主,其次是1.4nm过渡矿物.经过人为耕种尤其在水田条件下,蛭石和水云母的含量增加,铁的活化度增大.土壤表面电荷数量(CECpH3.2、CECp、CECv、AEC)和电荷零点(pH)的值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湘南红壤区三种土壤水热状况的研究 [J].
沈富林 ;
秦道珠 ;
刘更另 .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02) :1-12
[2]   红壤丘陵自然植被恢复及其对某些土壤条件的影响 [J].
刘更另 ;
黄新江 ;
冯云峰 .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03) :60-69
[3]   中南地区土壤中的14埃过渡矿物 [J].
徐凤琳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89, (S1) :8-12
[4]  
土壤化学原理[M]. 科学出版社 , 于天仁 主编, 1987
[5]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编,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