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古特提斯地幔热柱──洋岛玄武岩证据

被引:47
作者
侯增谦,莫宣学,朱勤文,沈上越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
关键词
三江古特提斯,洋岛玄武岩,地幔热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7 [火山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三江”特提斯巨型造山带由4条板块缝合带和夹于其间的微陆块和弧地体构成。在古特提斯洋闭合而成的澜沧江和金沙江缝合带内,均发育典型的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和洋岛玄武岩(OIB)组合。OIB集中产出于大洋的特定区段(220-240N──澜沧江洋;240-270N──金沙江洋),形成于洋壳(MORB)顶部,并被浅水碳酸盐岩覆盖,OIB主要岩石类型为苦橄玄武岩、夏威夷岩和钾质粗面玄武岩,三者具特定的空间配置与时间演变规律。根据三江地区OIB时空展布规律、岩石组合特点、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源岩化学估算及热幔柱实验成果,提出早古生代时期的澜沧江洋和金沙江洋岩石围下方分别出现地幔热拉,其直径约200-250km,具特定的不同于周围地幔的热-化学结构。地幔热柱的尾柱区高热物质熔融,产生苦橄质或苦橄玄武质熔浆,地幔热拉上涌,其冠形头部与周围地幔“混杂”而具化学分带,该区物质熔融,产生富Na和富K质OIB。
引用
收藏
页码:343 / 361
页数:1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