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地区石雷石英闪长岩的成因:岩石化学、副矿物微量元素、锆石U-Pb年代学与Sr-Nd-Hf同位素制约

被引:33
作者
李光来 [1 ]
华仁民 [1 ]
胡东泉 [1 ]
黄小娥 [2 ]
张文兰 [1 ]
王旭东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江西有色地质勘查局
关键词
石英闪长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岩石成因; 赣南石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石雷石英闪长岩是赣南崇-余-犹地区比较特殊的闪长质侵入体。锆石的原位U-Pb定年表明,该岩体侵位于433.5±3.4Ma。全岩主量元素特征上显示出中偏酸性(SiO2=56.92%~64.70%),富Al(Al2O3=14.10%~14.83%),富碱(Alk=6.41%~7.40%)特别是富钾(K2O=3.86%~4.85%),镁、铁含量较高,MgO:3.47%~5.95%,FeOT:5.23%~8.14%以及低磷(P2O5=0.27%~0.4%)的特点;微量元素上主要富集K、Rb、Cs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磷灰石微量元素特征上显示高度富集稀土元素特别是轻稀土元素的特征;具有Eu的负异常(δEu=0.37~0.45)。ISr位于0.7073~0.7132之间,εNd(t)变化于-8.41~-4.97之间,两阶段钕模式年龄介于1.58~1.86Ga之间,Hf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εHf(t)主要集中变化于-8~-2之间,两阶段Hf模式年龄加权平均为1.77±0.09Ga,这些特征都暗示了该石英闪长质岩体的形成是强烈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区内加里东晚期可能发生了局部的岩石圈的减薄。
引用
收藏
页码:903 / 918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In situ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trace elements, U-Pb and Lu-Hf isotopes in zircon and baddeleyite [J].
Xie LieWen ;
Zhang YanBin ;
Zhang HuiHuang ;
Sun JingFeng ;
Wu FuYuan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 53 (10) :1565-1573
[2]   锆石/斜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成分的同时原位测定 [J].
谢烈文 ;
张艳斌 ;
张辉煌 ;
孙金凤 ;
吴福元 .
科学通报, 2008, (02) :220-228
[3]   鲁东昆嵛山地区宫家辉长闪长岩成因: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制约 [J].
胡芳芳 ;
范宏瑞 ;
杨进辉 ;
翟明国 ;
谢烈文 ;
杨岳衡 ;
柳小明 .
岩石学报, 2007, (02) :369-380
[4]   Lu-Hf同位素体系及其岩石学应用 [J].
吴福元 ;
李献华 ;
郑永飞 ;
高山 .
岩石学报, 2007, (02) :185-220
[5]   新编华南花岗岩分布图及其说明 [J].
孙涛 .
地质通报, 2006, (03) :332-335+426
[6]   苏鲁造山带晚中生代地幔的富集特征——来自辉长岩的地球化学证据 [J].
孟繁聪 ;
薛怀民 ;
李天福 ;
杨怀仁 ;
刘福来 .
岩石学报, 2005, (06) :1583-1592
[7]   胶南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中淡色脉体的锆石年代学和稀土元素研究 [J].
陆松年 ;
李惠民 ;
李怀坤 ;
宋明春 ;
袁洪林 ;
柳小明 .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5, (04) :207-212
[8]   磷灰石的稀土组成及其示踪意义 [J].
朱笑青 ;
王中刚 ;
黄艳 ;
王甘露 .
稀土, 2004, (05) :41-45+63
[9]   锆石成因矿物学研究及其对U-Pb年龄解释的制约 [J].
吴元保 ;
郑永飞 .
科学通报, 2004, (16) :1589-1604
[10]  
Genesis of zircon and its constraints on interpretation of U-Pb age[J]. WU Yuanbao & ZHENG Yongfei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of China,Hefei 230026,China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to Wu Yuanbao(e-mail: ybwu @ustc.edu.c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