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企业文化二重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战略匹配的视角
被引:10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刚
[
1
]
李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综合部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李佳
[
2
]
机构
:
[1]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2]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综合部
来源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2014年
/ 01期
关键词
:
文化二重性;
文化强度;
文化契合度;
战略匹配;
企业绩效;
D O I
:
10.13502/j.cnki.issn1000-7636.2014.01.030
中图分类号
:
F270 [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
F272.92 [人事管理];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本文从企业文化的基本属性出发,阐述并深入分析了企业文化二重性特征,引入情景理论的研究方法,对企业文化二重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如下: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辨证的,文化刚性是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前提和基础,文化柔性会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相关关系产生方向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想获得高绩效,不仅要关注文化强度,还应关注文化契合度,只有当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高度匹配时,强势文化才能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0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企业文化的刚性特征:分析与测度
[J].
陈传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商学院
陈传明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敏
.
管理世界,
2005,
(06)
:101
-106+172
[2]
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美)约翰·P.科特(JohnP.Kotter);(美)詹姆斯·L.赫斯克特(JamesL.Heskett)著;李晓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PEOPLE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 A PROFILE COMPARISON APPROACH TO ASSESSING PERSON-ORGANIZATION FIT
[J].
OREILLY, CA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NORTHWESTERN UNIV, ORG BEHAV, EVANSTON, IL 60201 USA
OREILLY, CA
;
CHATMAN, J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NORTHWESTERN UNIV, ORG BEHAV, EVANSTON, IL 60201 USA
CHATMAN, J
;
CALDWELL, DF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NORTHWESTERN UNIV, ORG BEHAV, EVANSTON, IL 60201 USA
CALDWELL, DF
.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34
(03)
:487
-516
←
1
→
共 3 条
[1]
企业文化的刚性特征:分析与测度
[J].
陈传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商学院
陈传明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敏
.
管理世界,
2005,
(06)
:101
-106+172
[2]
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美)约翰·P.科特(JohnP.Kotter);(美)詹姆斯·L.赫斯克特(JamesL.Heskett)著;李晓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PEOPLE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 A PROFILE COMPARISON APPROACH TO ASSESSING PERSON-ORGANIZATION FIT
[J].
OREILLY, CA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NORTHWESTERN UNIV, ORG BEHAV, EVANSTON, IL 60201 USA
OREILLY, CA
;
CHATMAN, J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NORTHWESTERN UNIV, ORG BEHAV, EVANSTON, IL 60201 USA
CHATMAN, J
;
CALDWELL, DF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NORTHWESTERN UNIV, ORG BEHAV, EVANSTON, IL 60201 USA
CALDWELL, DF
.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34
(03)
:487
-51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