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极到消极的实质真实发现主义

被引:38
作者
张建伟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实质真实; 形式真实; 消极的实质真实发现主义; 理性主义;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06.04.014
中图分类号
D915.3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我国刑事诉讼实行以务必发现事实真相为基本主张的实质(客观)真实发现主义,近年来此一主义受到挑战。本文比较了实质真实发现主义与形式真实发现主义、积极的实质真实发现主义与消极的实质真实发现主义的差异,分析了实质真实发现主义与诉讼类型、诉讼模式的关系,指出实质真实发现主义是职权主义刑事诉讼的构成要素,它与职权主义有着共同的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作者反对在刑事诉讼中弃置实质真实发现主义,同时主张将我国实际实行的积极的实质真实发现主义转移为消极的实质真实发现主义,将审判活动的重心转移到防止给无辜者定罪上来。
引用
收藏
页码:169 / 17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证明标准研究中的模糊视阈 [J].
张建伟 .
政法论坛, 2005, (06) :122-137
[2]   罗马精神与希腊精神:普通法与大陆 [J].
查理·渠震 ;
蒋大兴 .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02, (01) :204-218
[3]  
西方哲学史.[M].(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SamuelEnochStumpf);(美)詹姆斯·菲泽(JamesFieser)著;丁三东等译;.中华书局.2005,
[4]  
日本刑事诉讼法.[M].(日)松尾浩也著;丁相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大陆法系.[M].(美)约翰·亨利·梅利曼(JohnHenryMerryman)著;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
[6]  
德国刑事诉讼程序.[M].(德)托马斯·魏根特(ThomasWeigend)著;岳礼玲;温小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7]  
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M].黄道秀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8]  
虽然他们是无辜的.[M].(美)迈克尔·拉德列特(MichaelL.Radelet)等著;勾承益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
[9]  
德国刑事诉讼法典.[M].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10]  
现代日本司法透视.[M].龚刃韧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