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初发展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科学技术的思考

被引:66
作者
荣廷昭
李晚忱
潘光堂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2]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四川 雅安
[3] 四川 雅安
[4] 四川 雅安
关键词
玉米; 遗传育种; 生物技术;
D O 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03.s2.011
中图分类号
S513.03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玉米是我国主要饲料、工业原料和粮食作物。建国50年来,随着遗传育种研究水平提高,以及农业综合技术全面发展,全国玉米平均单产提高2.7倍,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但是,我国玉米单产刚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近十多年,我国玉米单产平均年增长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除环境等因素而外,不得不承认包括遗传育种在内的玉米科技水平还相当落后。 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改善品质。加入WTO后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玉米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遇,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玉米遗传育种科学技术研究,从应用基础和现代生物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使我国玉米生产和玉米科学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可供玉米育种利用的基因资源日渐贫乏,仅靠自然进化和传统人工选择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玉米生产不断增长的需要。需要将传统遗传育种研究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玉米遗传变异机理,在充分发掘玉米基因库现有遗传资源的同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打破生殖隔离,转化利用其他物种的有益基因,创造更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培育性状更加全面、生产性能更好的玉米新品种。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有关基因资源及其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愈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5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 [1] 玉米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数量性状基因定位.[D].杨俊品.四川农业大学.2001, 01
  • [2] 我国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研究进展、生产利用和发展前景.[A].石德权;郭庆法;汪黎明;.玉米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2000,
  • [3] 玉米杂种优势与我国的玉米种质扩增.[A].张世煌;彭泽斌;袁力行;李新海;.玉米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2000,
  • [4] 中国玉米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A].冯巍;.玉米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2000,
  • [5] 20世纪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的发展与成就.[A].李晚忱;荣廷昭;.玉米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2000,
  • [6] 我国西南地区杂交玉米育种策略的探讨.[A].潘光堂;荣廷昭;.玉米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2000,
  • [7] 21世纪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的任务与战略.[A].李晚忱;荣廷昭;.玉米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2000,
  • [8] 中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概况
    欣溪
    [J]. 中外食品工业信息, 2001, (02) : 9 - 9
  • [9]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
    杜彦坤
    [J]. 科技导报, 2001, (01) : 34 - 36+21
  • [10] 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基因定位和辅助选择中的应用
    王天宇
    黎裕
    [J]. 玉米科学, 2000, (04) : 3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