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灵武长枣根际溶磷菌的分离研究
被引:3
作者
:
贝盏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贝盏临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欣
机构
:
[1]
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来源
: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年
/ 40卷
/ 04期
关键词
:
灵武长枣;
溶磷菌;
根际;
分离筛选;
D O I
:
10.15889/j.issn.1002-1302.2012.04.052
中图分类号
:
S665.1 [枣];
S154.3 [土壤微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
090201 ;
071012 ;
0713 ;
摘要
:
采用PKO培养基,从灵武长枣根际分离出135株有溶解磷能力的菌株,采用溶磷圈法测定其溶磷能力,其中有83株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分离到的菌株大多数在根际土壤中,少数来自根内,其中分离自根内的分离物有8个,占总数的9.6%。来自远离根的土壤即NRS有28个,占总数的33.8%左右,最多的是根际土壤RS,占总数的37.3%。
引用
收藏
页码:311 / 31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许光辉,郑洪元 主编.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M]. 农业出版社, 1986
[2]
从农田土壤养分的10年演变看北京市今后施肥方向与策略
[J].
沈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
沈汉
.
北京农业科学,
1996,
(03)
:1
-4
[3]
高寒地区燕麦根际高效PGPR菌培养条件研究
[J].
李凤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李凤霞
;
张德罡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张德罡
;
姚拓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姚拓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4,
(03)
:316
-320
[4]
宁夏产枸杞根际固氮菌分离筛选研究
[J].
贝盏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贝盏临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任贤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雷茜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韩培杰
.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02)
:582
-583
[5]
宁夏枸杞根际固氮解磷菌的分离研究
[J].
贝盏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贝盏临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任贤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雷茜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韩培杰
.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7
(05)
:176
-177
←
1
→
共 5 条
[1]
许光辉,郑洪元 主编.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M]. 农业出版社, 1986
[2]
从农田土壤养分的10年演变看北京市今后施肥方向与策略
[J].
沈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
沈汉
.
北京农业科学,
1996,
(03)
:1
-4
[3]
高寒地区燕麦根际高效PGPR菌培养条件研究
[J].
李凤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李凤霞
;
张德罡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张德罡
;
姚拓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姚拓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4,
(03)
:316
-320
[4]
宁夏产枸杞根际固氮菌分离筛选研究
[J].
贝盏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贝盏临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任贤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雷茜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韩培杰
.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02)
:582
-583
[5]
宁夏枸杞根际固氮解磷菌的分离研究
[J].
贝盏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贝盏临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任贤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雷茜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韩培杰
.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7
(05)
:176
-177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