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临床分析

被引:13
作者
曲友直
高国栋
机构
[1]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
[2]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 西安
[3] 不详
关键词
出血性梗死; 危险因素; 溶栓; 发病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2 [脑血栓形成];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引起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的危险因素及其发病机制和早期经静脉抗凝、溶栓治疗对HI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1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HI分为HI组(49例)、非HI组(111例)。对两组病人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既往高血压史、脑卒中发生7天内平均血压、梗死部位、梗死指数)及早期经静脉抗凝溶栓治疗对HI形成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I的发生与年龄、梗死指数有关。(2)经静脉抗凝溶栓治疗不增加HI发生率,但易出现脑实质内血肿。结论:HI的形成与梗死区血流再通、梗死面积及伴发脑水肿压迫周围毛细血管、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有关。提倡脑梗死发生后6h内给予经静脉抗凝溶栓治疗,但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HI应高度重视。
引用
收藏
页码:231 / 232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Hemorrhagic infarct ofthe brain without a repening of the occluded arteries incardioembolic stroke. Ogata J, Yutani CH, Imakita M, et al. Stroke .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