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多伦史前人类遗存的发现及环境意义

被引:2
作者
田明中
谭征兵
吴文祥
孙洪艳
李志祥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史前人类遗存; 石器演化; 生态环境; 多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63 [第四纪(系)];
学科分类号
070905 ;
摘要
内蒙古多伦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东南部 ,10处史前人类遗存点的发现填补了该地区史前人类研究的空白 .对发掘出的 2 892件石器进行了较系统的统计与分析 ,探讨了石器的组合特点及其演化序列 ,确定其文化期为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中期 ,距今约 10~ 6ka ,认为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经济方式早期为采集和狩猎方式 ,晚期出现了原始农业 .并进一步讨论了史前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指出生态环境对史前人类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而原始农业等生产性经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16 +1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细石器发现一百年 [J].
安志敏 .
考古, 2000, (05) :45-56
[2]   发现于内蒙古祖勒格图的石器 [J].
迟振卿 ;
田明中 ;
李金洪 ;
李龙吟 .
第四纪研究, 1998, (03) :285-285
[3]   试论第四纪晚期中国古人类三次迁移与气候变化 [J].
陆巍 ;
吴宝鲁 .
地理学报, 1997, (05) :12-13+15-20
[4]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演变 [J].
张兰生 ;
方修琦 ;
任国玉 ;
索秀芬 .
地学前缘, 1997, (Z1) :131-140
[5]   论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 [J].
田广金 .
考古学报, 1997, (02) :121-145
[6]   全新世大暖期燕北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 [J].
邓辉 .
地理学报, 1997, (01) :63-71
[7]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J].
杨志荣,索秀芬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03) :415-420
[8]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古人类遗存点的发现及意义 [J].
李龙吟,田明中,迟振卿,储国强,蔡红飚,罗竹琴 .
现代地质, 1995, (02) :234-238
[9]   兴隆洼文化的发现及其意义——兼与华北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相比较 [J].
任式楠 .
考古, 1994, (08) :710-718
[10]   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传统、起源与分布 [J].
贾兰坡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78, (02) :137-14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