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对亚热带红壤低山区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碳的影响

被引:71
作者
王小利 [1 ]
苏以荣 [2 ]
黄道友 [2 ]
肖和艾 [2 ]
汪立刚 [2 ]
吴金水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亚热带; 红壤低山区;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1 [土壤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典型样区密集取样(水田和旱地3~4个样/ha、果园2~3个样/ha、林地0.2~0.5个样/ha)和野外调查,对亚热带红壤低山肯福样区的水田、旱地、果园和林地表层(0~20cm)SOC和SMBC含量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本区SOC、SMBC含量和微生物碳与有机碳比率(SMBC/SOC)分别为(17.53±5.02)g·kg-1,(278±174)mg·kg-1和(1.56±0.84)%。其中,林地SOC、SMBC含量和SMBC/SOC分别为(18.20±4.53)g·kg-1、(293±111)mg·kg-1和(1.58±0.39)%。水田SOC、SMBC含量和SMBC/SOC较林地依次提高了15.5%,84.0%和73.9%(P<0.01);与林地相比,旱地SOC含量(17.50±4.89)g·kg-1略有降低(P>0.05),SMBC含量和SMBC/SOC分别减少29.1%和24.2%(P<0.01);果园SOC、SMBC含量和SMBC/SOC比林地分别降低了26.8%,46.1%和26.1%(P<0.01)。除水田外,其余土地利用方式的SOC与SMBC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亚热带红壤低山生态景观单元内林地开垦为水田增加了SOC的积累和土壤微生物活性,林地开垦为旱地和果园不同程度地降低了SOC的积累和微生物活性。
引用
收藏
页码:750 / 75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植被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坡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J].
刘守赞 ;
郭胜利 ;
王小利 ;
薛宝民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4) :529-536
[2]   潮棕壤不同利用方式有机碳剖面分布及碳储量 [J].
姜勇 ;
张玉革 ;
梁文举 ;
闻大中 .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03) :544-550
[3]   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 [J].
文倩 ;
赵小蓉 ;
陈焕伟 ;
妥德宝 ;
林启美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4, (10) :1504-1509
[4]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 [J].
吴建国 ;
张小全 ;
徐德应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4) :593-599
[5]   西南环境移民安置地的生态环境状况 [J].
苏以荣 ;
黄宇 ;
王克林 ;
李文祥 ;
曾馥平 ;
李玲 ;
蒙冠禧 ;
韦政社 .
环境与开发, 2000, (03) :25-27
[6]   红壤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微生物量研究 [J].
陈国潮 ;
何振立 .
土壤通报, 1998, (06) :37-39
[7]   人类活动对锡林郭勒地区主要草原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J].
王艳芬 ;
陈佐忠 .
植物生态学报, 1998, (06) :66-72
[8]   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后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模拟 [J].
李忠佩 ;
王效举 .
应用生态学报, 1998, (04) :30-35
[9]   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在养分循环和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意义 [J].
何振立 .
土壤, 1997, (02) :61-69
[10]  
土壤农化分析[M]. 农业出版社 , 南京农业大学主编,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