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轨迹

被引:4
作者
孙伟林
孟玮
机构
关键词
科学中心转移; 伽利略; 英国; 创新精神; 资本主义;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思想体系; 世界科学中心; 北美洲; 美国; 美利坚合众国; 科研成果; 科技成果; 欧洲; 德国; 哥白尼; 科学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321.9 [科学事业史];
学科分类号
060305 ;
摘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是当前倍受瞩目的话题。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世界科学发展史上有不少经验、教训值得研究和借鉴。1962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近代科学成果进行定量分析时发现,从16世纪至20世纪,世界科学中心发生了5次大的变迁,即:意大利(1540年-1610年)、英国(1660年-1730年)、法国(1770年-1830年)、德国(1810年-1920年)、美国(1920年——现在),转移周期大约为80年,科学史界称为“汤浅现象”。我国学者赵红州(1941-1997)在1974年,也独立地发现了科学中心转移的现象并对其进行了多年的深入研究。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和因素的探讨,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刊编辑部对赵红州先生生前所做的研究进行梳理,沿着“汤浅现象”的轨迹和其中的事件,探索科学中心转移的主要原因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希望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0
页数: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