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基于电力系统碳排放流理论的碳排放分摊模型研究
被引:20
作者
:
袁书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袁书林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瑞
机构
:
[1]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来源
:
现代电力
|
2014年
/ 31卷
/ 06期
关键词
:
碳排放分摊;
结构分解;
碳排放流;
潮流追踪;
D O I
:
10.19725/j.cnki.1007-2322.2014.06.012
中图分类号
:
X322 [部门环境规划与管理];
X77 [动力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学科分类号
:
083305 ;
摘要
:
提出一种电力系统碳排放产权界定分配的模型。分摊模型以电力系统碳排放结构分解为切入点,借鉴负荷分析理论将电力系统碳排放以其所对应的电能用途分成了综合用电负荷碳排放、网损碳排放、厂用电碳排放等3部分。确定结构成分并与电力系统碳排放流的计算指标对应后,计算得到系统中各碳排放流成分分布;运用潮流追踪对系统网损引起的碳排放进行分配定量,最后得到系统实时碳排放的产权分配结果。在对IEEE14标准节点进行算例分析后,其结果证明了本文所述模型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引用
收藏
页码:70 / 7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国能源报告.[M].魏一鸣等著.科学出版社.2008,
[2]
低碳经济论.[M].张坤民; 潘家华; 崔大鹏; 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
高等电力网络分析.[M].张伯明; 严正;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M].陈珩; 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5]
电力碳排放区域分摊的原则与模型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保卫
胡泽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
胡泽春
宋永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
宋永华
王广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
王广辉
[J].
电网技术,
2012,
36
(07)
: 12
-
18
[6]
电力系统碳排放流的计算方法初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周天睿
康重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
康重庆
徐乾耀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
徐乾耀
陈启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
陈启鑫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
36
(11)
: 44
-
49
[7]
电力系统碳排放流分析理论初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周天睿
康重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
康重庆
徐乾耀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
徐乾耀
陈启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
陈启鑫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
36
(07)
: 38
-
43+85
[8]
电力系统的碳排放结构分解与低碳目标贡献分析
陈晓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电力科学研究院
广东电力科学研究院
陈晓科
周天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广东电力科学研究院
周天睿
李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电力科学研究院
广东电力科学研究院
李欣
康重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广东电力科学研究院
康重庆
陈启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广东电力科学研究院
陈启鑫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
36
(02)
: 18
-
25
[9]
低碳电力调度方式及其决策模型
陈启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启鑫
康重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康重庆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夏清
Daniel KIRSCHEN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The University of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Daniel KIRSCHEN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
34
(12)
: 18
-
23
[10]
电力市场环境下碳排放权分配模型的比较研究
杨玲玲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电力经济研究咨询中心
杨玲玲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向春
[J].
陕西电力,
2010,
38
(02)
: 5
-
9
←
1
2
→
共 13 条
[1]
中国能源报告.[M].魏一鸣等著.科学出版社.2008,
[2]
低碳经济论.[M].张坤民; 潘家华; 崔大鹏; 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
高等电力网络分析.[M].张伯明; 严正;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M].陈珩; 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5]
电力碳排放区域分摊的原则与模型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保卫
胡泽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
胡泽春
宋永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
宋永华
王广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
王广辉
[J].
电网技术,
2012,
36
(07)
: 12
-
18
[6]
电力系统碳排放流的计算方法初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周天睿
康重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
康重庆
徐乾耀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
徐乾耀
陈启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
陈启鑫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
36
(11)
: 44
-
49
[7]
电力系统碳排放流分析理论初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周天睿
康重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
康重庆
徐乾耀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
徐乾耀
陈启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
陈启鑫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
36
(07)
: 38
-
43+85
[8]
电力系统的碳排放结构分解与低碳目标贡献分析
陈晓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电力科学研究院
广东电力科学研究院
陈晓科
周天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广东电力科学研究院
周天睿
李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电力科学研究院
广东电力科学研究院
李欣
康重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广东电力科学研究院
康重庆
陈启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广东电力科学研究院
陈启鑫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
36
(02)
: 18
-
25
[9]
低碳电力调度方式及其决策模型
陈启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启鑫
康重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康重庆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夏清
Daniel KIRSCHEN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The University of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Daniel KIRSCHEN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
34
(12)
: 18
-
23
[10]
电力市场环境下碳排放权分配模型的比较研究
杨玲玲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电力经济研究咨询中心
杨玲玲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向春
[J].
陕西电力,
2010,
38
(02)
: 5
-
9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