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夏季川渝与江淮流域MCS分布与日变化特征

被引:11
作者
祁秀香 [1 ,2 ,3 ,4 ]
郑永光 [2 ,3 ]
机构
[1] 广州市南沙区气象局
[2] 国家气象中心
[3]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地理分布; 移动路径; 日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2007年夏季川渝地区及江淮流域持续性降水、极端强降水和强对流事件频发。利用强暴雨发生时段2007年6月28日至7月26日逐时FY-2C红外TBB资料对这两个地区及周边区域(25°~38°N、100°~130°E)进行普查,共获得570个生命史≥3小时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MCS的定义为-52℃TBB闭合等值线内TBB≤-52℃的面积≥400km2,不区分形状与生命史。MCS识别由计算机自动完成,MCS追踪由人工完成。普查结果发现,云南西北部至四川西部、四川东部与重庆、云贵高原东部和广西北部山区至洞庭湖、淮河流域四个区域是MCS活跃区,但淮河流域又有三个波动状MCS活跃中心。普查区域内总体MCS和川渝地区活动最频繁的MCS持续时间为3~7小时,但江淮流域活动最频繁的MCS生命史为4~9小时。按时间尺度将570个MCS分成三类,第一类MCS生命史3~5小时,第二类MCS生命史6~11小时,第三类MCS生命史≥12小时。三类MCS的地理分布特征及触发机制各不相同:第一、二类MCS在西太平洋副高平均位置的内、外侧都有发生,它们的发生、发展及移动受中尺度因素影响明显,可能与地形、中尺度辐合线等有关;第三类MCS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平均位置的外侧,其发生、发展及移动路径受天气尺度环境控制因素显著。三类MCS日变化具有明显不同的日变化特征。三类MCS的形成高峰都出现在午后。第一类MCS无显著的夜发性特征,第二、三类MCS有较显著的夜发性特征。第一、二类MCS在午后最活跃,但第三类MCS活动最活跃时段在下半夜(18UTC)。川渝地区和江淮流域的MCS都具有多峰型日变化特征,但二者的活跃时段有所不同。本文还给出了2个引发强降水的MCS典型个例及1个长生命史MCS演变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8+162 +162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2007年夏季我国深对流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J].
祁秀香 ;
郑永光 .
应用气象学报, 2009, 20 (03) :286-294
[2]   引起“碧利斯”强降水的MCS数值模拟研究 [J].
钱传海 ;
路秀娟 ;
陈涛 .
气象, 2009, 35 (04) :11-19
[3]   华北飑线系统中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顶高的关系及预警指标 [J].
易笑园 ;
宫全胜 ;
李培彦 ;
贾惠珍 ;
王庆元 .
气象, 2009, 35 (02) :34-40+135
[4]   2007年7月8日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J].
郑媛媛 ;
张小玲 ;
朱红芳 ;
叶金印 ;
方翔 ;
张娇 ;
张雪晨 ;
袁松 ;
施帅红 .
气象, 2009, 35 (02) :3-7+129
[5]   中国及周边地区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分布及其日变化特征 [J].
郑永光 ;
陈炯 ;
朱佩君 .
科学通报, 2008, (04) :471-481
[6]   FY-2产品在济南“7.18”大暴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J].
尹承美 ;
卓鸿 ;
胡鹏 ;
冉桂平 ;
刘爱梅 ;
杨芙蓉 ;
李艳平 .
气象, 2008, (01) :27-34
[7]   北京及周边地区5~8月红外云图亮温的统计学特征及其天气学意义 [J].
郑永光 ;
陈炯 ;
陈明轩 ;
王迎春 ;
丁青兰 .
科学通报, 2007, (14) :1700-1706
[8]   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暴雨的云系特征及环境条件 [J].
郑永光 ;
陈炯 ;
费增坪 ;
王洪庆 ;
张焱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2) :157-165
[9]   2003年淮河大水期间MCS的普查分析 [J].
费增坪 ;
郑永光 ;
王洪庆 .
气象, 2005, (12) :18-22
[10]   1993~1996黄海及其周边地区MαCS的普查分析 [J].
郑永光 ;
朱佩君 ;
陈敏 ;
白洁 ;
王立琨 ;
李亚萍 ;
魏雪 ;
陶祖钰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1) :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