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政问责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反思

被引:9
作者
韩志明
机构
[1]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关键词
同体问责; 异体问责; 行政问责; 问责制;
D O I
10.16501/j.cnki.50-1019/d.2011.04.040
中图分类号
D630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自行政问责制实施以来,理论研究者大都反思了同体问责的现实及其缺陷,提出了异体问责的主张,但并没有去检视异体问责主张的问题脉络与现实困境,也没有分析异体问责主张实现的可能性及其发展限度等。作为两种不同的行政问责模式,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在行动结构、内容与程序、可控性和精神气质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同体问责是在政府内部分配问责权,自己做自己的"法官"。异体问责使政府接受外部的监督和控制,为宪政问责创造条件。同体问责是必要的,但很难避免"官官相护"的弊病。异体问责是值得期待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困扰同体问责的权力合谋的问题,同样也会困扰形式上的异体。对于有效的问责制而言,真正的问题在于政府官员应当向谁负责,以及谁来对他们进行问责;为什么问责制没有得到落实,问责者没有行动起来,其激励和动力在哪里。答案就是,只有切实保障问责者的权力、能力和动力,才能建立起有效的行政问责制,并使之得到真正的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77 / 8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引咎辞职、问责制与治道变革 [J].
毛寿龙 .
浙江学刊, 2005, (01) :46-50
[2]   公民问责:概念建构、机制缺失和治理途径 [J].
韩志明 .
探索, 2010, (01) :62-68
[3]   政府解辩性责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途径 [J].
韩志明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3) :33-38
[4]   公民参与:推进行政问责制的重要途径 [J].
汪伟全 .
探索与争鸣, 2007, (07) :36-38
[5]   试论异体多元行政问责制的价值理念及其建构 [J].
孔祥利 ;
郭春华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4) :112-118
[6]   责任政府论 [J].
张成福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 (02) :75-82
[7]  
走向政治问责制[N]. 杜钢建. &nbsp中国经济时报. 2003
[8]  
共产党何时才会落实法治?——斜向问责在中国的悄然兴起. 方绍伟.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
[9]   当前行政问责中同体问责的利弊分析 [J].
杨叶红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05) :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