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二次运移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32
作者
张发强
罗晓容
苗盛
王为民
周波
黄延章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北京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北京 ,河北廊坊 ,河北廊坊 ,北京 ,河北廊坊
关键词
影响因素; 运移模式; 模拟实验; 石油二次运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在静水条件下,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管状玻璃管模型,观察油在饱和水的孔隙介质内的渗流规律,通过选择与运移动力直接有关的参数,观察到油在孔隙介质模型中3种不同的运移模式。根据毛管数和Bond数综合分析各个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运移模式的表征,在运移模式图上分出界线明显的3个区:平稳推进区、毛管指进区、优势路径区。认识到在输导层物性确定条件下,单纯浮力以及相对较小的驱动力是油气形成优势二次运移路径的重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7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油气生成、运移模拟实验探讨 [J].
陈强路 ;
刘毅 ;
朱美茜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9, (04) :352-356+306
[2]   盆地流体动力学及油气运移研究进展 [J].
王震亮 .
石油实验地质, 2002, (02) :99-103+109
[3]  
微观渗流实验力学及其应用[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黄延章,于大森著, 2001
[4]  
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物理模拟[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曾溅辉,金之钧等著, 2000
[5]  
物理化学渗流[M]. 科学出版社 , 郭尚平等著, 1990
[6]  
Minimum saturations and buoyancy in secondary migration. Hirsh L M,Thompson A H.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Bulletin . 1995
[7]  
Stratigraphic traps I a valley fill, western Nebraska. Harms J 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Bulletin . 1966
[8]  
Secondary migration of oil: Experiments supporting efficient movement of separate, buoyant oil phase along limited conduits. Dembicki H Jr,Anderson M J.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Bulletin . 1989
[9]  
The movement entrapment of petroleum fluid in the subsurface. England D A,et al. The Journal of Geology . 1987
[10]  
Mechanics of secondary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entrapment. Schowalter T 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Bulletin .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