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着重分析了荆江河曲形成的边界条件,指出沙层之上复有厚层粘土的二元结构,或沙与土互层结构的土质条件,对荆江河曲的形成与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对荆江在2500年内河床类型的演变过程的分析中,阐明了历史时期内分流穴口的淤塞,使荆江流量增大,洪水位增高,促进了河漫滩相粘土层的迅速增厚,造成了在水流作用下,河岸的相对可动性小於河底的边界条件,因而促使荆江的河型由三角洲分(氵义)河床转化为河曲。最后根据400多年来荆江各段河床平面变形形式的不同将荆江河曲划分出五种弯道演变的类型。自然界中蜿蜒曲折的河床称为河曲,它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河床类型。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学者管子就提出“水性至曲”的现象。1870年英国著名地质学家C.莱伊尔(C.Lyells)开始从地质地貌观点研究河曲成因与演变。1908年法国河道工程师L.法格(L.Fargue)阐明弯道形态特性。随后学者们从地貌、地质、水文、泥沙与河流动力等方面对河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数十种假说,但河曲成因至今还被认为是理论上悬而未决的问题。而本文探讨的荆江河曲又有其复杂的形成条件,但我们认为只要遵循毛主席的教导:“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魄,就在於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按这一指示来研究它,总能逐渐取得一定成果的。笔者具体地分析了荆江河床形成的条件。研究了荆江历史时期水系演变的情况,在这样的基础上来探讨荆江河曲的成因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