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用四川的117个小麦白粉菌株在 Festival(Pml),白免3号(Pm2x)、Khapli(Pm4)、Redman(Pm5)、高加索(Pm8)、洛夫林10号,肯贵阿和81夏—5118个监测品种上测得毒力频率:V1为93.2%、V2 14.5%、V40%、V5 97.4%、V8 70.1%、洛夫林10号、肯贵阿和81夏—511上依次为59.0%、11.1%和1.7%。又利用毒力公式的形式,展示出在白免3号、高加索、肯贵阿和81夏—511 4个抗源品种上,小麦白粉菌株所出现的抗、感组合频率。在小麦白粉菌毒力监测的基础上,1983—1984年又用多菌株在田间混合接种,测定32个品种的平均侵染系数(ACI)。携有抗性基因 Pm2、Pm4和 Pm2+6的品种 Maris Templar、Yuma、CI12633等,和肯贵阿、81夏—511、81—7241品种的ACI 均极低,发病轻微。而携有抗性基因 Pm1、Pm5、Pm1+2的品种穗期的AGI 偏高。含有白免3号和高加索血缘的品种,如黔花1、3、4号和黔丰4号,是高度抗病的。而单独含有高加索或洛夫林10号等血缘的品种,感病均较严重,这在综抗矮2号、C123、775—1,Alondra“S”、Bobwhite“S”、Veery“S”等品种上高的 ACI 数值,可以反映出来。试验表明,病菌毒力频率高或中等的,相应品种的 ACI 多半也高,频率低的 ACI 也偏低的趋势,但也有个别品种例外。可以认为,毒力监测结果,可实用于推测品种田间抗、感的表现。本文还就小麦白粉菌毒力监测在使用上的问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