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 条
大别山的构造变形期次和超高压岩石折返的动力学
被引:38
作者:
林伟
王清晨
Michel Faure
孙岩
舒良树
Urs Scharer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Dept des Science de la Terre
[3] University d'Orleans
[4] UMR
[5] Orleans
[6] France
[7]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8] Laboratoire de Geochronologie
[9] Universite Paris and IPG-Paris
[10] Paris
[11] 不详
[12] France 北京
[13] Dept des Sciences de la Terre
[14] Universite d’Orleans
[15] UMR
来源:
关键词:
大别山;
伸展构造变形;
折返过程;
运动学;
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构造关系上看,大别山可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构造系统。大别山南部构造系统为一套(原地)构造堆叠系统(相对的),从上到下依次为:①未变质的震旦纪—早三叠世沉积盖层,它被造山后的侏罗—白垩纪砂-砾岩不整合覆盖;②弱变质的新元古代板岩;③高压变质岩系(宿松群),这些变质岩系大多退变质为绿片岩相;④含柯石英榴辉岩超高压变质单元的异地系统;⑤未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原地(相对的)片麻岩系。北西-南东向的拉伸线理在各个地质单元均有表现。从动力学上看,上盘指向NW的剪切运动被后期的褶皱所改变。大别山中部为(混合岩)热穹窿改造系统,系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地体叠加了混合岩化作用的产物,它与超高压变质地体的界限为一拆离断层,而正是这个拆离断层使超高压变质地体向地表折返并经历了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大别山北部为构造堆叠系统,早期的面理和南北向的挤压线理被轴面北倾的褶皱所改造,这种褶皱对应于大别山中部同折返期的韧性变形的隆升构造。同时建立了地球动力学模型并讨论了逆冲作用和正断层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54+147
+147
页数:12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