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热史及成熟史模拟

被引:10
作者
张松航 [1 ,2 ]
梁宏斌 [3 ]
唐书恒 [1 ]
钱铮 [3 ]
赵俊斌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2] 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
[3]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冀中坳陷; 石炭—二叠系; 烃源岩; 热演化史; 二次生烃;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14.03.028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石炭—二叠系煤成气藏是冀中坳陷东北部亟待突破的勘探领域。文中基于大量的钻井、测井、地球化学和古地温资料,分别模拟构建了大城凸起、文安斜坡和武清凹陷的埋藏史和考虑岩浆热液侵入作用的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地层总体上经历了"三沉两抬"的构造演化过程,在印支运动前全区具有近似的演化历史,印支期、燕山期区内构造演化开始分异,至新生代形成总体"东隆西坳"的构造格局。区内烃源岩热演化包括一次生烃和二次生烃,并可细分为长期隆升型、后期强烈沉降深成变质型和岩浆热变质型三种类型。一次成烃主要发生在三叠系末期,二次成烃分别在新近纪和古近纪岩浆侵入期。区内斜坡浅部和隆起区一次成烃,斜坡和凹陷深部为后期强烈沉降深成变质二次成烃、斜坡和凸起岩浆热液侵入区发生岩浆热变质二次成烃。一次成烃期Ro值在0.7%左右,不具成藏潜力,二次成烃期烃源岩可达高熟、过熟阶段,成藏配置条件好,成藏潜力巨大。
引用
收藏
页码:454 / 46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冀中坳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埋藏-生烃史控制因素 [J].
尘福艳 ;
丁文龙 ;
钱铮 ;
久凯 ;
姚佳利 .
断块油气田, 2013, 20 (02) :145-149
[2]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岩石圈热结构研究 [J].
左银辉 ;
邱楠生 ;
常健 ;
郝情情 ;
李宗星 ;
李佳蔚 ;
李文正 ;
谢彩虹 .
地质学报, 2013, 87 (02) :145-153
[3]   火成岩对石炭-二叠系煤岩二次生烃作用影响的研究 [J].
金强 ;
马国政 ;
万丛礼 ;
王力 .
岩石学报, 2012, 28 (03) :749-757
[4]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火山岩分布及油气藏特征 [J].
金春爽 ;
乔德武 ;
淡伟宁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2, 33 (01) :19-29+36
[5]   利用岩石圈瞬态热流模型重建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热历史 [J].
丁增勇 ;
王良书 ;
胡文瑄 ;
张鹏 ;
刘绍文 ;
米宁 .
石油学报, 2008, (05) :650-656
[6]   冀中坳陷武清凹陷苏50井石炭-二叠纪煤系的成烃演化 [J].
蔡超 ;
朱炎铭 ;
秦勇 ;
姚海鹏 ;
陈尚斌 .
地质科学, 2008, (01) :154-161
[7]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构造样式 [J].
夏斌 ;
刘朝露 ;
陈根文 .
天然气工业, 2006, (12) :57-60+196
[8]   华北地区三叠纪地层发育特征及原始沉积格局分析 [J].
彭兆蒙 ;
吴智平 .
高校地质学报, 2006, (03) :343-352
[9]   渤海湾地区中生代地层剥蚀量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J].
纪友亮 ;
胡光明 ;
黄建军 ;
吴智平 .
地质学报, 2006, (03) :351-358
[10]   渤海湾地区中生代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 [J].
徐振中 ;
陈世悦 ;
王永诗 .
中国地质, 2006, (01)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