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组织政治氛围对员工疏离感的影响:自我决定动机的中介作用
被引:7
作者
:
梁明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吉林农业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梁明辉
[
1
,
2
]
易凌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易凌峰
[
1
]
机构
:
[1]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2]
吉林农业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来源
:
心理科学
|
2018年
/ 41卷
/ 02期
关键词
:
工作疏离感;
组织政治知觉;
自我决定动机;
D O I
:
10.16719/j.cnki.1671-6981.20180222
中图分类号
:
B848 [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
040203 ;
摘要
:
验证组织政治氛围对员工疏离感的作用,探讨自我决定动机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一般政治行为知觉量表、工作内外动机量表和工作疏离感量表对226名企事业单位的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组织政治氛围对员工疏离感的个人疏离和社会疏离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决定动机在组织政治氛围与员工的个人疏离感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但在组织政治氛围与员工的社会疏离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这说明我国员工的个人疏离感一部分来自于组织政治氛围对员自我决定动机的削弱,而社会疏离感主要来自于组织政治氛围的直接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397 / 40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整体公平感对员工工作偏离行为的影响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余璇
;
陈维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商学院
四川大学商学院
陈维政
.
软科学,
2016,
30
(12)
:63
-66
[2]
是什么让高校教师产生工作疏离感——基于5所大学优势学科实验室的调查研究
[J].
于海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于海琴
;
敬鹏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船海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敬鹏飞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宗怡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方雨果
.
高等教育研究,
2016,
37
(01)
:57
-63
[3]
员工为什么热衷于构建职场关系网络——基于特质激发理论的实证研究
[J].
吴湘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吴湘繁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关浩光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洁
.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5,
37
(06)
:50
-63
[4]
组织支持感中介作用下的家长式领导对员工工作疏离感的影响
[J].
龙立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龙立荣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毛盼盼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勇
;
黄小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黄小冰
.
管理学报,
2014,
11
(08)
:1150
-1157
[5]
组织政治认知与工作疏离感:职业价值观的调节作用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礼林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东涛
.
现代管理科学,
2013,
(07)
:6
-8+48
[6]
工作要求—控制、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疏离感
[J].
黄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商学院
黄丽
;
陈维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商学院
陈维政
.
应用心理学,
2012,
18
(04)
:358
-364
[7]
工作疏离感研究述评
[J].
周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周浩
;
龙立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龙立荣
.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
(01)
:117
-123
[8]
资源保存理论视角下的组织政治知觉研究——以国有企业员工为例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秦晓蕾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东涛
.
华东经济管理,
2010,
24
(11)
:124
-127
[9]
促进工作动机的有效路径: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J]. 张剑,张建兵,李跃,Edward L.Deci.心理科学进展. 2010(05)
[10]
企业员工组织政治认知量表的构建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超
;
凌文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心理系
凌文辁
;
方俐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沈阳师范大学心理系
方俐洛
.
心理学报,
2006,
(01)
:107
-115
←
1
2
3
→
共 21 条
[1]
整体公平感对员工工作偏离行为的影响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余璇
;
陈维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商学院
四川大学商学院
陈维政
.
软科学,
2016,
30
(12)
:63
-66
[2]
是什么让高校教师产生工作疏离感——基于5所大学优势学科实验室的调查研究
[J].
于海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于海琴
;
敬鹏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船海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敬鹏飞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宗怡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方雨果
.
高等教育研究,
2016,
37
(01)
:57
-63
[3]
员工为什么热衷于构建职场关系网络——基于特质激发理论的实证研究
[J].
吴湘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吴湘繁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关浩光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洁
.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5,
37
(06)
:50
-63
[4]
组织支持感中介作用下的家长式领导对员工工作疏离感的影响
[J].
龙立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龙立荣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毛盼盼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勇
;
黄小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黄小冰
.
管理学报,
2014,
11
(08)
:1150
-1157
[5]
组织政治认知与工作疏离感:职业价值观的调节作用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礼林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东涛
.
现代管理科学,
2013,
(07)
:6
-8+48
[6]
工作要求—控制、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疏离感
[J].
黄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商学院
黄丽
;
陈维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商学院
陈维政
.
应用心理学,
2012,
18
(04)
:358
-364
[7]
工作疏离感研究述评
[J].
周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周浩
;
龙立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龙立荣
.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
(01)
:117
-123
[8]
资源保存理论视角下的组织政治知觉研究——以国有企业员工为例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秦晓蕾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东涛
.
华东经济管理,
2010,
24
(11)
:124
-127
[9]
促进工作动机的有效路径: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J]. 张剑,张建兵,李跃,Edward L.Deci.心理科学进展. 2010(05)
[10]
企业员工组织政治认知量表的构建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超
;
凌文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心理系
凌文辁
;
方俐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沈阳师范大学心理系
方俐洛
.
心理学报,
2006,
(01)
:107
-115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