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南斯拉夫玉米自交系的类群划分与利用

被引:4
作者
李玉玲
陶华
陈绍江
机构
[1]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郑州,郑州,北京
关键词
南斯拉夫玉米; 玉米自交系; 配合力; 优势类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用 7个国内不同类群自交系测定了 9个南斯拉夫玉米自交系的GCA和SCA ,分析了被测系的种质特点、在育种上的利用价值和途径以及测验种在生产上的商用价值。结果表明 :被测系可分为 5类 ,所代表的种质基础较广泛 ;980 9单株产量的GCA最高 ,980 9×S2 2 的SCA 2年都达到显著水平 ,980 9在育种上有较大的直接组配利用价值 ;980 9×S2 2 单株产量居首位 ,较对照分别增产 4 1.5 6 %和 2 4 .2 6 % ,具有较高的生产利用价值 ;其余自交系只能间接用于低优势群自交系的创新改良。本文还对各自交系适宜进一步广泛测配及重组改良的自交系类群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利用分子标记预测玉米杂种优势的研究 [J].
袁力行 ;
傅骏骅 ;
刘新芝 ;
彭泽斌 ;
张世煌 ;
李新海 ;
李连城 .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06) :6-12
[2]   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配合力效应及遗传潜势研究 [J].
铁双贵 ;
郑用琏 ;
刘丁良 ;
徐尚忠 ;
李建生 ;
刘纪麟 .
作物学报, 2000, (01) :28-34
[3]   21世纪初我国玉米遗传育种及玉米生产的发展战略 [J].
周洪生 .
玉米科学 , 1996, (04) :1-5
[4]   50个常用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聚类分析 [J].
刘新芝 ;
彭泽斌 ;
思扬 ;
张洪哲 ;
不详 .
玉米科学 , 1994, (01) :1-5+9
[5]   中国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 [J].
曾三省 .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04) :1-9
[6]  
数量遗传分析[M].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 郭平仲编著, 1987
[7]  
玉米遗传育种学 .2 陈彦惠等. 河南科技出版社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