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局限

被引:30
作者
葛剑雄
机构
[1]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
历史文献; 社会史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07 [研究、考订、评论];
学科分类号
060202 ;
摘要
<正> 现存于国内外的中国家(族)谱超过4万多种,上海图书馆的收藏据说在万种以上,海外的一些机构,如美国犹太谱牒学会的收藏量也十分可观。近年来,家谱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已经受到有关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总的来说,家谱的文献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特别是从已有的成果看,普遍存在着一些片面性,反映出一些学者对家谱的局限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兹择要论说。 一 家谱与移民史研究 每一种家谱一般都详细地记载了先辈在何时由何地迁到了何地,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该家族迁移的历史。对于一些自发的、小规模的、分散的移民,有关的家谱可能已是唯一的文字记载来源了。因为普通的一家一姓的迁移,对社会固然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自然不可能有载诸史籍的价值;但对于该家族的后裔来说,却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即使对于那些大规模的、官方安置的、集中的移民,正史和其他史料的记载也往往失之粗略,缺乏具体而详确的叙述,更没有定量分析。究竟有多少人?从哪里迁到哪里?迁移的路线有哪些?多少人定居了?多少人又返回或迁走了?移民的成份有哪些?等等,大多是找不到答案的。尽管一二部、一二十部家谱也不一定找得到完整的答案,但如果能集中若干种有关同一次迁移的家谱,就有可能作出比较具体的分析
引用
收藏
页码:3 / 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福建早期移民史实辨正 [J].
葛剑雄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 (03) :16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