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主体性”研究的重大课题——从“认知主体”到“价值主体”

被引:17
作者
贺来
机构
[1]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认知主体; 价值主体; 主体性; 主体性批判;
D O I
10.19862/j.cnki.xsyk.2011.04.005
中图分类号
B842 [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
学科分类号
040201 ;
摘要
"主体性"曾是当代中国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往对"主体性"的探讨所存在的一个重大缺失在于缺乏对"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的自觉区分。在哲学史上,康德最早对"认知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界线以及价值主体的优先性进行了深刻的阐明。这一思想理路对于我们重新理解和评估"主体性"原则的历史遗产,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坚持这种区分,把"认知主体"和"价值主体"视为"主体性"在性质上有着重大不同的两个维度,我们将可以在扬弃"主体性"狭隘的认识论内涵的同时,维护其丰富的价值论内涵;可以在拆解以"认知主体"为核心的"主体形而上学"立场的同时,为"价值主体"的存在合法性提供有力的辩护。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在新的基础上深化了康德关于"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划界和"价值主体"优先的思想,把人理解为"自由"、"目的"和"责任"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中最为精髓和最富当代价值的内容。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M].(德)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AlbrechtWellmer)著;钦文译;.商务印书馆.2003,
[2]  
判断力批判.[M].(德)康德著;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1,
[4]  
后形而上学思想.[M].(德)于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著;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
[5]  
纯粹理性批判.[M].(德)伊·康德(ImmanarelKant)著;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实践理性批判.[M].(德)康德著;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
[7]  
面向思的事情.[M].(德)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著;陈小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9,
[8]  
海德格尔选集.[M].(德)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著;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
[9]  
个人主义:分析与批判.[M].(英)卢克斯著;朱红文;孔德龙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10]  
哲学笔记.[M].列宁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