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生态象征性治理的形成机理

被引:10
作者
余敏江 [1 ,2 ]
机构
[1]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关键词
城市生态; 生态治理; 中央政府; 象征性治理; 形成机理;
D O I
10.19563/j.cnki.sdzs.2011.03.010
中图分类号
X2 [社会与环境];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我国改革开放较为明晰地表现为两大运作路径:城市化和工业化,通过工业化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实现了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当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亦为工业化的深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实现载体。然而,现行的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囿于技术理性泥潭,无法自拔,虽带来巨大的建设成果,却也陷入了生态环境普遍性恶化的窘境。因此,如何对城市生态问题进行有效治理成为学界、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杨华锋博士、刘祖云教授以地方性知识在传统社区所表现出来的生态价值为分析视角,探寻了遏制消费型生态危机、塑造和谐城市的不竭源动力。余敏江副教授从利益视角出发,探讨了城市生态象征性治理的形成机理及其消极影响。施从美副教授则从政府购买生态公共服务视角,探讨了政府在生态治理上的失灵及化解之策。沈承诚讲师从理念、利益和行为三个维度分析了"都市圈"区域生态治理失灵的根源,并探讨了应对之策。上述论文成果虽存在视角和知识结构的局限,部分观点亦值得商榷,但瑕不掩瑜,作者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了较充分的展示。城市生态问题的治理研究方兴未艾,希望更多学者积极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5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政策效果解释的比较方法 [J].
H·布雷塞斯 ;
M·霍尼赫 ;
张蓉燕 .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1987, (02) :115-134
[2]  
人类的内在限度[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美)欧文·拉兹洛(ErvinLaszlo)著, 2004
[3]  
Brennan and Buchanan’’s Leviathan models. Merwan.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