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沉降、抬升过程中源储压差的生排烃效应

被引:18
作者
马中良
郑伦举
秦建中
李志明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3] 不详
关键词
源储压差; 生烃增压; 地层抬升; 物理模拟; 成烃成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演化史可划分为持续沉降加载增压、整体上升卸载减压和全面萎缩调整平衡3个阶段。通过不同演化阶段地层压力的调整,最终实现成烃成藏过程。利用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装置进行了4个系列不同源储压差下的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表明:(1)盆地持续沉降阶段,烃类可以在与烃源岩直接互层的砂岩中聚集,有利于源内岩性圈闭的成藏,但难于远距离运聚成藏。(2)盆地抬升剥蚀阶段,源储压差促进了烃类的有效排出,有利于长距离运聚成藏,压差越大,排油效率越高;且存在源-储压差有效排烃门限值:3~6MPa,只有达到该门限值,即抬升剥蚀300~600m的厚度时烃类才能有效大量排出。(3)源储压差有利于烃类的排出和烃源转化。排烃次数和排烃动力(源储压差)具有互补性,在源岩能提供大量烃类的情况下,排烃次数越多,排烃动力越大,烃类产率越高。
引用
收藏
页码:402 / 40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中国石油与天然气资源[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周玉琦等编著, 2004
[2]   构造抬升卸压与油气成藏效应 [J].
姜振学 ;
庞雄奇 ;
田丰华 ;
夏淑华 .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6, (03) :47-49+443
[3]   超压环境有机质热演化和生烃作用机理 [J].
郝芳 ;
邹华耀 ;
方勇 ;
胡建武 .
石油学报, 2006, (05) :9-18
[4]   东营凹陷烃源岩排油机理 [J].
张卫海 ;
陈中红 ;
查明 ;
曲江秀 .
石油学报, 2006, (05) :46-50
[5]   地层抬升剥蚀对油气成藏贡献初探 [J].
田丰华 ;
姜振学 ;
张晓波 ;
夏淑华 .
地质学报, 2007, (02) :277-283
[6]   剥蚀减压过程中的砂体回弹作用及其成藏效应研究综述 [J].
田丰华 ;
姜振学 .
地质科技情报, 2008, (01) :64-68
[7]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压力演化及成藏过程分析 [J].
李仲东 ;
张哨楠 ;
李良 ;
惠宽洋 ;
过敏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8, (11) :841-848
[8]   成盆成烃成藏理论思维与有限空间生烃模式 [J].
关德范 ;
徐旭辉 ;
李志明 ;
王捷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29 (06) :709-715
[9]   石油运移成藏有利区预测方法研究——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 [J].
谈彩萍 ;
江兴歌 ;
陈拥锋 ;
关德范 ;
徐旭辉 .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06) :629-635
[10]   东营凹陷古近系异常高压的形成与岩性油藏的含油性研究 [J].
张善文 ;
张林晔 ;
张守春 ;
刘庆 ;
朱日房 ;
包友书 .
科学通报, 2009, 54 (11) :1570-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