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的三次转向——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

被引:4
作者
杨乔乔
张连良
机构
[1]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理性形而上学; 实践; 黑格尔; 费尔巴哈; 马克思;
D O I
10.19667/j.cnki.cn23-1070/c.2018.06.003
中图分类号
B516.3 [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前期哲学]; B0-0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科分类号
010103 ; 0305 ; 010101 ;
摘要
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性"对于把握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生成受到黑格尔的理性主体与费尔巴哈的感性实践主体的双重影响。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理论依据是理性形而上学:主体的根基是绝对。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主体的抽象性,把主体的基础立足为现实的、感性的实践。马克思批判费氏实践只是一种无对象的感性直观,并且综合二者的优缺点,提出主体是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是理性与实践的统一。然而,现实社会中的主体却受到理性形而上学与资本的控制而丧失了现实的具体性,这是马克思进行现代性批判的根本任务和旨趣。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M].贺来; 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2,
[3]  
路标.[M].(德)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著;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
[4]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著;荣震华 译.商务印书馆.1984,
[5]  
哲学史讲演录.[M].[德]黑格尔(G·W·F·Hegel) 著;贺麟;王太庆 译.商务印书馆.1978,
[6]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