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针褐斑病调查和病原鉴定

被引:26
作者
李传道
朱熙樵
韩政敏
张九能
沈伯葵
张振核
郑维鹏
邹坤明
石峰云
机构
[1] 南京林学院
[2]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3] 南京林业学校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 松针褐斑病菌; 湿地松; 火炬松; 黑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南方自七十年代以来广泛引种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和火炬松(P.laeda)营造用材林。1978年首先在福建发现松针褐斑病,使数千亩国外松林遭受毁灭性损失。1981~1985年的调查表明,湿地松、火炬松和日本黑松(Pinus thunbergii)是高度感病树种;长叶松(P.palustris)、短叶松(P.echinata),加勒比松(P.caribaea)和砂松(P.clausa)感病较轻;而乡土树种马尾松(P.massoniana)和黄山松(P.taiwanensis)高度抗病,海南五针松(P.fenzeliana)未见发病。病害分布很广,已在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安徽、广东和广西等7个省区的48个县市发现,病原菌鉴定为Lecanosticta acicola (Th(?)m.)Sydow,它是子囊菌Scirrhia acicola (Drian.) Siggers的无性阶段,但有性阶段在中国尚未发现。文章对病害症状和病原菌形态作了描述。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Funk,A. and A. K.Parker, 1966, Scirrhia pini n.sp. the perfect state of Dothistroma pini Hulbary. 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 .
[2]  
Thyr,B. D. and C. G.shaw, 1964, Identity of the fuugus causing red band disease on pines. Mycolog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