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到“赛博格”:技术物如何影响日常交往行为?——以耳机为例

被引:12
作者
徐辰烨 [1 ]
彭兰 [2 ,1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赛博格; 日常交往; 技术物; 耳机;
D O I
10.15897/j.cnki.cn51-1046/g2.20230114.002
中图分类号
TN642 [受话器];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80903 ; 050302 ;
摘要
赛博格的产生、发展与技术物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越来越多与人形成紧密关系的技术物的出现,“赛博格”得以从军事、医疗和文艺创作领域进入日常生活中,促使交往主体从“人”向“赛博格”转变。笔者立足于耳机这一具体的技术物,试图揭示出技术物作为交往主体转变的重要因素,如何对人们的日常交往行为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当技术物作为交互对象时,能够对空间进行改造,并让人们获得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半在场”或“半缺席”;在人际交流中,技术物能够增加交往中的边界,以自身的媒介技术逻辑影响交往行为;而当其作为“赛博格”身体的一部分时,技术物则能够起到展示姿态和反映关系的作用,赛博格的身体得以凸显。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4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1]   人机传播与交流的未来 [J].
彭兰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 51 (05) :12-22
[2]   人机何以共生:传播的结构性变革与滞后的伦理观 [J].
陈昌凤 .
新闻与写作 , 2022, (10) :5-16
[5]   克拉里媒介理论视野下的赛博格形象误区 [J].
樊祥 .
中国图书评论, 2022, (04) :41-52
[6]   理解媒介的威力——重识媒介与历史 [J].
黄旦 .
探索与争鸣, 2022, (01) :142-148+180
[7]   从社恐到社牛:青年人社交议题背后的心理分析 [J].
刘蒙之 .
人民论坛, 2022, (01) :114-119
[8]   传播研究中“赛博格”的概念史——以及“赛博格传播学”的提出 [J].
田秋生 ;
李庚 .
新闻记者, 2021, (12) :3-16
[9]   理解媒介:从对象到现象 [J].
芮必峰 ;
孙爽 .
新闻大学, 2021, (12) :24-37+121
[10]   所谓“赛博格人类学” [J].
梁永佳 .
西北民族研究, 2021, (04) :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