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陆面过程模式对半干旱区通榆站模拟性能的检验与对比

被引:14
作者
孟祥新 [1 ,2 ,3 ]
符淙斌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山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半干旱; 陆面过程模式; 能量通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 [气候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伴随而来的日益严重的干旱化问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陆气相互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利用国际协同强化观测期(CEOP)观测资料对3个不同的陆面过程模式BATS、LSM和CoLM在半干旱区通榆站进行了模拟检验与对比,考察了不同陆面过程模式对半干旱地区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3个模式都可以较好地模拟出半干旱地区地气间的能量通量的季节和日变化,但模拟性能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地表温度和出射长波辐射的模拟,BATS表现最优;而对于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模拟,CoLM和LSM要好于BATS,其中CoLM的表现最好。各模式的模拟性能随着季节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夏季的模拟要好于冬季,3个模式都不能很好地模拟冬季该地区的潜热通量,说明对半干旱地区冬季地表过程的刻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引用
收藏
页码:352 / 36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陆面过程模式SSiB在中国西北典型干旱区使用性能的检验
    朱德琴
    高晓清
    [J]. 高原气象, 2005, (06) : 872 - 879
  • [2] 半干旱地区吉林通榆“干旱化和有序人类活动”长期观测实验
    刘辉志
    董文杰
    符淙斌
    石立庆
    [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4, (02) : 378 - 389
  • [3] 陆面过程模式的改进及其检验
    周锁铨
    代刊
    陈涛
    屠其璞
    陈万隆
    [J]. 气象学报, 2003, (03) : 275 - 290+385
  • [4] 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
    符淙斌
    董文杰
    温刚
    叶笃正
    [J]. 气象学报, 2003, (02) : 245 - 250
  • [5] 海表温度和地表温度与中国东部夏季异常降水
    李跃凤
    丁一汇
    [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2, (01) : 87 - 101
  • [6] 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几个问题
    符淙斌
    温刚
    [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2, (01) : 22 - 29
  • [7] 不同下垫面水分与能量传输模式
    刘和平
    刘树华
    桑建国
    不详
    [J]. 大气科学 , 1999, (04) : 449 - 460
  • [8] 一个改进的陆面过程模式及其模拟试验研究第一部分:陆面过程模式及其“独立(off-line)”模拟试验和模式性能分析
    张晶
    丁一汇
    [J]. 气象学报, 1998, (01) : 2 - 20
  • [9] Regional Climat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for Asia. Fu C. B,S. Y Wang,Z. Xiong et al.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