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亚试验”的中国模式——对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中德新农村建设的调查

被引:5
作者
高丽丽
魏玉栋
郭安杰
机构
关键词
土地整理; 村庄; 基金会; 德尔; 整地; 新农村建设; 山东省; 青州市; 利亚; 中华人民共和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7 [地方农业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上世纪50年代,德国巴伐利亚州开始进行建设新农村的试验:一是制“定村镇整体发展规划”,如调整地块的分布,改善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等;二是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积极推广农村机械化作业,组建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三是保护传统文明,如整修传统民居、建立博物馆等;四是加强教育培训,推“行双元制”教学,让孩子从小既学文化课,也学实用技术。同时,文体娱乐活动也被看作吃饭穿衣一样重要,村庄里各种娱乐设施要齐全。通过这些措施,缩小了城乡差距,让农民爱上农村,实现了“在农村地区生活,并不代表可以降低生活质量”“、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的目的,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明显减弱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涌入。“巴伐利亚试验”随后成为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并在1990年起成为欧盟农村政策的方向,改变了欧“盟为集中建设而放弃边远的农村地区,迁出农业人口”的规划。在成功运作40年后,该试验被德国赛德尔基金会移植到山东的南张楼村,这便有了一段有关严谨的德国人与纯朴的山东人之间的故事。项目“以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为核心目标,其实是一种拥有更广泛外延的试验,近来被重“新发现”并引起广泛关注。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3
页数: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